塞下二首(其一)

胡虏偏狂悍,边兵不敢闲。

防秋朝伏弩,纵火夜搜山。

雁逆风鼙振,沙飞猎骑还。

安西虽有路,难更出阳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胡虏异常猖獗,守边士兵不敢稍有懈怠。
秋天防备时清晨布置弓箭手,夜晚则放火烧山进行搜索。
大雁迎着风鼓翅,沙漠上狩猎的骑兵归来。
虽然通往安西的道路存在,但要再出阳关却极为困难。

注释

胡虏:古代汉族对北方和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统称。
偏狂悍:特别狂妄凶悍。
边兵:守卫边疆的士兵。
不敢闲:不敢放松警惕。
防秋:古代北方防御外族入侵的一种季节性军事措施,多在秋季进行。
伏弩:埋伏并使用弩箭的士兵。
纵火:故意放火。
搜山:搜索山中可能隐藏的敌军。
雁:大雁,候鸟,常用来象征迁徙或传递书信。
逆风:顶着风向飞行。
鼙振:鼙鼓震动,指战鼓声,这里形容大雁振翅的声音如战鼓。
沙飞:沙尘飞扬,描绘出骑马奔驰的场景。
安西:古代地区名,泛指唐朝时的西域地区。
虽有路:尽管有路径可通。
难更出:难以再次离开。
阳关: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位于今甘肃敦煌西南,常用来比喻离别或边远的地方。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边塞之战的诗作,气势雄浑,表现了边疆地区的戎马生涯和军事斗争。"胡虏偏狂悍"一句,设定了外族入侵者的凶猛形象,"边兵不敢闲"则透露了边防士兵对敌人的忌惮之心。

"防秋朝伏弩"和"纵火夜搜山"两句,生动展示了边军严密的防守和积极进攻的情形。"雁逆风鼙振"和"沙飞猎骑还"则以壮观的景象描绘战争的激烈与残酷。

最后两句"安西虽有路,难更出阳关"表达了诗人对边塞之旅的艰辛与险峻,以及对战士们深入敌后作战的敬畏。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衬,强化了边疆战争的紧张氛围和英雄主义精神。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颇有唐代边塞诗风味,不失为一篇佳作。

收录诗词(155)

许棠(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咸通十二年,进士及第,曾为江宁丞。后辞官,潦倒以终,为“咸通十哲”之一

  • 字:文化

相关古诗词

塞下二首(其二)

征役已不定,又缘无定河。

塞深烽砦密,山乱犬羊多。

汉卒闻笳泣,胡儿击剑歌。

番情终未测,今昔谩言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塞外书事

征路出穷边,孤吟傍戍烟。

河光深荡塞,碛色迥连天。

残日沉雕外,惊蓬到马前。

空怀钓鱼所,未定卜归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新年呈友

一月月相似,一年年不同。

清晨窥古镜,旅貌近衰翁。

处世闲难得,关身事半空。

浮生能几许,莫惜醉春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献独孤尚书

虚抛南楚滞西秦,白首依前衣白身。

退鹢已经三十载,登龙曾见一千人。

魂离为役诗篇苦,泪竭缘嗟骨相贫。

今日鞠躬高旆下,欲倾肝胆杳无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