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

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翻译

北固山就像是大海的门户,横亘天边,晚烟朦胧中的沙岸,犹如杭州的西兴镇。
停泊的船上传出阵阵悠扬的笛声,远处的楼台已被夜色笼罩只看到闪烁的灯火。
松林中斑驳的月光,像是片片碎金;江间白浪腾涌,犹如积雪崩落。
突然想乘着木筏轻快出游,去到那扶桑看一看,可惜不能实现。

注释

次韵:犹言步韵,依原诗韵脚而作。
金山:在今江苏镇江市西北,上有金山寺等名胜。
原处于长江中,去金山靠船摆渡。
至清代因泥沙淤积而与南岸相通。
天末:犹言天边。
北固:北固山,在镇江东北。
三面临江,北望海口,形势险要,故称“北固”。
西兴:西兴镇,在今浙江萧山境内,是王安石旧游之地。
船舫:指游船。
舫,船。
崩腾:波涛汹涌的样子。
飘然:轻快的样子。
乘桴:乘着木筏。
扶桑:神话中日出的地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怀念亲友的情感。开篇“天末海门横北固”,设定了一个边塞之地的宏大背景。“烟中沙岸似西兴”则是通过模糊的视线捕捉到一片宁静而又有些许迷离的景象。

接着,“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祗见灯”,诗人虽然没有看到船只,但依旧能听到笛声,这可能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渴望或者是现实中的某种提示。远处的楼台之上,只能隐约看到灯光,这不仅描绘了景象,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向往。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这里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将清冷的月色与粗犷的松声、平静的江面与激烈的风雪交织在一起,展示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壮阔景象,同时也反映出诗人的内心世界之复杂。

最后,“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诗人表达了想要逃离现实、追求自由的心情,但实际上却无法实现这种愿望。这里的“扶桑”是古代对日边之地的称呼,象征着远方和理想,而“一到扶桑恨未能”则表达了一种无奈与遗憾。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以及内心情感的真实抒发,展示了诗人独特的情怀和深邃的艺术造诣。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次韵平甫喜唐公自契丹归

留犁挠酒得戎心,并袷通欢岁月深。

奉使由来须陆贾,离亲何必强曾参。

燕人候望空瓯脱,胡马追随出蹛林。

万里春风归正好,亦逢佳客想挥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次韵平甫赠三灵山人程惟象

家山松菊半荒芜,杖策穷年信所如。

占见地灵非卜筮,算知人贵自陶渔。

久谙郭璞言多验,老比颜含意更疏。

祇欲勒成方士传,借君名姓在新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次韵冲卿上元从驾至集禧观偶成

昭陵持橐从游人,更见熙宁第四春。

宝称中开移玉座,华灯错出映朱尘。

辇前时看新歌舞,仗外还如旧徼巡。

投老逢时追往事,却含愁思度天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次韵冲卿过睢阳

宫庙此神乡,留亲泊楚艎。

天开今壮丽,地积古悲凉。

不改山河旧,犹馀草木荒。

还闻足宾客,谁是汉邹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