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通过对比王褒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实际贡献,表达了对历史评价的深思。首句“金马祠神事已遥”描绘了时间的流逝,金马祠中的神事已成为遥远的记忆,暗示王褒及其事迹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次句“子渊才擅汉宣朝”则点明了王褒在汉宣帝时期的才华横溢,他的才能在那个时代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接下来,“非无《圣主贤臣颂》”一句转折,指出虽然王褒可能创作过歌颂圣主和贤臣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并未成为他最为人所知的代表作。最后一句“只教宫人记《洞箫》”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通过“宫人记《洞箫》”这一细节,暗示王褒的某些作品,如《洞箫》曲,可能在宫廷中流传甚广,成为了人们记忆中关于他的主要形象。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隐喻,探讨了历史人物在后世评价中的复杂性,以及作品在流传过程中的选择性记忆。它提醒我们,历史人物的形象往往由多种因素塑造,包括他们的作品、时代背景和个人际遇,而这些因素在时间的流逝中可能会被不同程度地强化或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