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渊明拟古九首(其六)

吾道无淄磷,万古常如兹。

奈何中智下,谓彼不知时。

与世颇殊好,譬如渑与淄。

我欲质所从,登高望九疑。

路逢古渔父,长歌沧浪辞。

出门异所见,退坐还自思。

当世固殊古,古人不吾欺。

翩翩出林鸟,日暮将何之。

倚檐送归尽,聊欲弦吾诗。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和渊明拟古九首(其六)》由金代诗人赵秉文创作,通过对比古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句“吾道无淄磷,万古常如兹”,诗人以“淄磷”比喻污浊,表达自己坚守正道,如同万古不变的清流,象征着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信念。接着,“奈何中智下,谓彼不知时”,指出那些智力平庸的人,却自以为是,认为他人不懂得时代的变化,暗含对社会上某些浅薄之人的讽刺。

“与世颇殊好,譬如渑与淄”,诗人以渑水和淄水的对比,形象地说明了不同人群之间兴趣和价值观的巨大差异,暗示了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接下来,“我欲质所从,登高望九疑”,表达了诗人想要寻找真理、探索人生意义的决心,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路逢古渔父,长歌沧浪辞”,诗人偶遇一位老渔夫,渔夫唱起了古老的歌曲,这可能是对诗人内心深处对传统智慧和自然生活的向往的一种回应。这一场景充满了诗意,也寓意着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仍然可以从古老的文化和自然中找到心灵的慰藉。

“出门异所见,退坐还自思”,诗人走出门后,所见之景与心中所想大相径庭,于是他选择退一步,静坐反思。这一过程体现了诗人对自我认知的深入探索,以及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思考。

“当世固殊古,古人不吾欺”,诗人认识到当代与古代确实存在巨大差异,但古人的话语并未欺骗他,暗示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重要性。最后,“翩翩出林鸟,日暮将何之”,诗人观察到傍晚时分飞出树林的鸟儿,它们的去向未知,象征着人生的不确定性和追求目标的遥远。

“倚檐送归尽,聊欲弦吾诗”,诗人站在屋檐下,目送归鸟,心中涌起创作诗歌的冲动,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感慨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643)

赵秉文(金)

成就

不详

经历

书法家。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世宗大定二十五年进士,调安塞主簿。历平定州刺史,为政宽简。累拜礼部尚书。哀宗即位,改翰林学士,同修国史。历仕五朝,自奉如寒士,未尝一日废书。能诗文,诗歌多写自然景物,又工草书,所著有《闲闲老人滏水文集》

  • 字:周臣
  • 号:闲闲居士
  • 籍贯:晚年称闲闲老
  • 生卒年:1159~1232

相关古诗词

和渊明拟古九首(其七)

西北有佳人,楼上拊云和。

一鼓别鹤操,再弄求凤歌。

弦声几欲绝,哀音何其多。

昔为掌中珠,今为路傍花。

壮年不再得,花落将如何。

形式: 古风

和渊明拟古九首(其八)

张衡咏思玄,屈平赋远游。

高情薄云天,意气隘九州。

朝攀扶桑枝,夕饮溺水流。

翻然不忍去,无女哀高丘。

严霜下百草,岁律聿其周。

萧兰共憔悴,已矣吾何求。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和渊明拟古九首(其九)

青青一本兰,俟时吾将采。

不采庸何伤,香色终不改。

太阳颓西泛,明月生东海。

日月如飞梭,荣华不相待。

寄言纫佩子,无贻后时悔。

形式: 古风 押[贿]韵

中秋

天风吹河汉,明月悬清光。

清光不可掇,流影入杯觞。

吸此风露魄,洗我芥蒂肠。

向来功名心,一笑冰沃汤。

人生几中秋,弹指三万场。

胡为置冰炭,不使心清凉。

此心如秋月,虚明洞八方。

此身万化中,太山一毫芒。

尚无物与我,何者为彭殇。

推琴黄叶落,搔首白云翔。

解衣一盘礴,清境堕渺茫。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