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过钱塘江

巨浸东隅极,山吞大野平。

因知吴相恨,不尽海涛声。

黑气腾蛟窟,秋云入战城。

游人千万里,过此白髭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巨大的水域在东方尽头延伸,山脉吞噬了广袤的原野使其平坦。
由此可知,吴国丞相的遗憾并未随着海浪声消逝。
乌云翻腾于蛟龙出没的洞穴,秋云笼罩着战争的城市。
游历万水千山的人们,经过这里,胡须都已斑白。

注释

巨浸:广阔的水域。
东隅:东方的尽头。
山吞:山脉吞没。
大野:广袤的原野。
吴相:指吴国的丞相。
海涛声:海浪的声音。
黑气:乌云。
蛟窟:蛟龙出没的地方。
秋云:秋天的云彩。
战城:战争中的城市。
游人:游历的人。
白髭:斑白的胡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游人途经钱塘江的景象。开篇"巨浸东隅极,山吞大野平"写出江水浩瀚与周遭山峦的壮观场景,其中“巨浸”指的是钱塘江的大潮,“东隅极”则是说潮水冲刷至极致,而“山吞大野平”形象地表达了山川环绕下的开阔原野。诗人通过这番描写,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

接着“因知吴相恨,不尽海涛声”透露出对历史人物吴相(即春秋时期吴国的宰相伍子胥)的哀思。这里借吴相之恨暗示诗人自己的感慨,表达了对往昔英雄事业的无限感怀和不尽的叹息。

“黑气腾蛟窟,秋云入战城”则转而描绘出一种神秘而又略带威胁的景象。“黑气”、“蛟窟”与“秋云”、“战城”相呼应,营造了一种阴郁而又充满力量感的氛围。这里可能隐喻着某种政治或社会的暗流。

最后,“游人千万里,过此白髭生”则表达了诗人个人对于岁月流逝、时光易逝的感慨。诗人作为一名旅者,在漫长的旅途中见证了时间带来的变化,连自己也变得满头白发,这种对时间无情变迁的描写充满了深刻的人生体验。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高超景观描绘技巧,更通过历史的回响和个人生命历程的叙述,传达了一种深远而沉郁的情感。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秋怀赤松道士

仙观在云端,相思星斗寒。

常怜呼鹤易,却恨见君难。

石罅青蛇湿,风榸白菌乾。

终期花月下,坛上听君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秋夜作因怀天台道者

万事何须问,良时即此时。

高秋半夜雨,落叶满前池。

静怕龙神识,贫从草木欺。

平生无限事,祗有道人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秋夜吟

如愚复爱诗,木落即眠迟。

思苦香消尽,更深笔尚随。

饥童舂赤黍,繁露洒乌椑。

看却龙钟也,归山是底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秋夜怀嵩少因寄洛中旧知

炉爇旃檀不称贫,霏霏玉露湿禅巾。

紫金地上三更月,红藕香中一病身。

少室少年偏入梦,多时多事去无因。

如今憔悴头成雪,空想嵯峨羡故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