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吟

如愚复爱诗,木落即眠迟。

思苦香消尽,更深笔尚随。

饥童舂赤黍,繁露洒乌椑。

看却龙钟也,归山是底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我愚昧却深爱着诗歌,树叶落下我就难以入眠。
思绪苦涩,连香气都似乎消失殆尽,夜深人静时,笔还在手中不停挥舞。
饥饿的孩子们在舂捣红米,露水洒满了黑色的椑子。
看着自己老态龙钟的样子,何时才能回归山林呢?

注释

愚:形容人的无知或谦虚。
爱诗:热爱诗歌。
木落:树叶落下。
眠迟:难以入睡。
思苦:思绪痛苦。
香消尽:香气消失。
更深:深夜。
笔尚随:笔还在手中。
饥童:饥饿的孩子。
舂赤黍:舂捣红米。
繁露:露水众多。
乌椑:黑色的椑子。
龙钟:形容老人行动不便。
归山:回归山林。
是底时:何时是时候。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的秋夜生活。他通过“如愚复爱诗,木落即眠迟”表达了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即使在寂寞的秋夜,也不愿意就此休息。接着“思苦香消尽,更深笔尚随”显示了他对于文学创作的执着和投入,即便香气已散,笔下的墨水也未曾停歇。

诗中还通过“饥童舂赤黍,繁露洒乌椑”描绘了一幅贫寒但坚守本分的情景。孩子们即使在饥饿中也不忘记劳作,舂着红色的谷物,而浓密的露水则滴落在乌黑的瓦檐上。这两句通过对比凸显了作者对于生活艰辛的理解和尊重。

最后,“看却龙钟也,归山是底时”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界的感悟。在观看到龙钟(可能指古代一种石钟)之后,他意识到是时候离开尘世,返回大自然的怀抱。这里“归山”寓意着退隐,寻求心灵的净化和平静。

整首诗通过深情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于文学、生活以及自然界的独特感受和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秋夜怀嵩少因寄洛中旧知

炉爇旃檀不称贫,霏霏玉露湿禅巾。

紫金地上三更月,红藕香中一病身。

少室少年偏入梦,多时多事去无因。

如今憔悴头成雪,空想嵯峨羡故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秋夜玩月怀玉霄道士

光异磨砻出,轮非雕斲成。

今宵刚道别,举世勿人争。

征妇砧添怨,诗人哭到明。

惟宜华顶叟,笙磬有馀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秋居寄王相公三首(其一)

禅林蝉□落,地燥可生苔。

好句慵收拾,清风作么来。

饼唯餐喜悦,社已得宗雷。

还似山中日,柴门更不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秋居寄王相公三首(其二)

松声高似瀑,药熟色如花。

谁道全无病,时犹不在家。

山童舂菽粉,园叟送银瓜。

谁访孙弘阁,谈玄到日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