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入山何所见,云树春濛濛。
安知巢居子,避世于其中。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隐逸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宁静画面。诗人朱熹通过“入山何所见,云树春濛濛”两句,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山中云雾缭绕、树木葱郁的春日景象,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接着,“安知巢居子,避世于其中”则进一步揭示了山林之中可能隐藏着追求隐逸生活的智者或隐士,他们远离尘嚣,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神秘,更蕴含了对隐逸生活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向往与思考。朱熹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宁静、和谐生活方式的追求,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不详
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一字仲晦,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林居厌栖迷,山顶幸清旷。
无事一登临,却愁心浩荡。
开山昔何人,凿此寒泉井。
独夜漱琼瑶,泠然发深省。
百年不可期,一壑当预卜。
自怜木偶人,空羡王官谷。
岁暮风雨交,流云暗平野。
公子燕华姻,招呼及同社。
高情寄壶觞,晤语到风雅。
剪烛夜堂深,幽怀共输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