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刘贡父所和韩康公忆持国二首(其二)

闭户端居念独深,小轩朱槛忆同临。

燎须谁识英公意,黄发聊知子建心。

已托西风传绝唱,且邀明月伴孤斟。

他时内集应呼我,下客先判醉堕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独自关在家里思绪深深,回忆起那时和你共临的小轩窗口。
谁又能理解你的高尚情操,就像燎须时的你,只有我知道你的赤子之心。
你的绝世才华已随秋风传递,暂且邀请明月共饮,陪伴这孤独的时刻。
将来家人聚会时,定会呼唤我这个常醉之人,宾客中我恐怕会早些失去发簪沉醉其中。

注释

闭户:独自在家。
端居:静坐。
念独深:深深思念。
小轩:小窗。
朱槛:红色栏杆。
燎须:点燃胡须(古人有燎须以示敬意)。
英公:尊称,可能指对方。
子建:曹植,三国时期著名诗人。
西风:秋风。
绝唱:绝世佳作。
孤斟:独自饮酒。
他时:将来。
内集:家庭聚会。
呼我:呼唤我。
下客:谦称自己为宾客。
堕簪:失去发簪,形容醉态。

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深情的古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往昔友谊和孤独生活的情感体验。"闭户端居念独深"一句,透露出诗人渴望静寂之境,以深刻的心灵去回味那份难以忘怀的独处时光。

"小轩朱槛忆同临"则描绘了诗人在庭院中徜徉,心中却充满了对往日与友共度美好时光的记忆。这里的小轩和朱槛都是古代住宅中的构件,它们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划分,也成为了情感回忆的载体。

"燎须谁识英公意"一句,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这寂静无声之中,有谁能够真正理解诗人心中的那份深沉的情感?这里的“燎须”指的是晚上灯火的微光,而“英公意”则是指诗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和情感。

"黄发聊知子建心"这句,表明只有那些年华老去的人,或许才能稍微领略到诗人的心境。这里的“黄发”即指白发,是岁月流逝的象征,而“子建心”则是指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和深邃。

"已托西风传绝唱,且邀明月伴孤斟"两句,诗人表达了对音乐和自然美景的向往。将自己的感慨托付给西风,将自己孤独时光的陪伴交给清澈的月亮。这不仅是对美好事物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他时内集应呼我,下客先判醉堕簪"最后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对于未来聚会和友情的期待。希望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能够与旧友重逢,而现在则是以饮酒自遣,以此来消解内心的孤寂。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以及对往昔友谊的追忆和对孤独生活情感体验的表达,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上韩持国

韩氏三虎秉枢极,中有一虎似伟节。

端居隐几学无心,夙驾入朝常正色。

犯时独行太㟪?,回天不忌真药石。

辇致归来荷二圣,推排使至有众力。

吾侪小人但饱饭,不有君子何能国。

西湖醉卧春水船,如何为人作丰年。

形式: 古风

次韵刘贡父叔侄扈驾

玉堂孤坐不胜清,长羡邹、枚接长卿。

只许隔墙闻置酒,时因议事得联名。

机、云似我多遗俗,广、受如君不治生。

共托属车尘土后,钧天一饷梦中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次韵韩康公置酒见留

庭下黄花一醉同,重来雪巘已穹窿。

不应屡费讥安石,但使无多酌次公。

钟乳金钗人似玉,鹍弦铁拨坐生风。

少卿尚有车茵在,颇觉宽容胜弱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次韵王都尉偶得耳疾

君知六凿皆为赘,我有一言能决疣。

病客巧闻床下蚁,痴人强觑棘端猴。

聪明不在根尘里,药饵空为婢仆忧。

但试周郎看聋否,曲音小误已回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