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

日往无复见,秋堂暮乃学。

玄发不知白,晓入寒铜觉。

为才未离群,有玉犹在璞。

谁把碧桐枝,刻作云门乐。

形式: 古风 押[觉]韵

翻译

太阳落山不再见,秋夜深时开始学习。
黑发未察觉已变白,清晨醒来感觉寒意如铜。
才华出众仍未脱离人群,犹如美玉藏于未经雕琢的原石。
是谁将碧绿的梧桐树枝,雕刻成云门古乐的模样。

注释

日往:太阳落山。
无复见:不再看见。
秋堂:秋天的厅堂。
暮乃学:夜晚开始学习。
玄发:黑发。
不知白:未察觉变白。
晓入:清晨醒来。
寒铜:寒冷如铜的感觉。
为才:因为才华。
未离群:还未脱离人群。
有玉:有美玉。
犹在璞:仍在原石中。
谁:是谁。
碧桐枝:碧绿的梧桐树枝。
刻作:雕刻成。
云门乐:云门古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的晚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年华老去以及学问未成的感慨。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位在秋夜里学习的书生形象,以及他对知识追求的执着与向往。

首句“日往无复见”表明时光流逝,难以挽回,这是古人常有的感叹。紧接着“秋堂暮乃学”,则描绘出诗人在深秋的晚上才开始学习的情景。这不仅显示了诗人的刻苦求学,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教育的重视。

接下来的两句“玄发不知白,晓入寒铜觉”通过生动的形象,传递出了时间流逝带来的变化。头发由黑转白,却浑然不觉,这是对年轻时光易逝的无奈感叹。同时,诗人早起学习到天亮,身体感到寒冷,铜镜映照出的自己已是寒光凛冽之态。

中间两句“为才未离群,有玉犹在璞”表达了诗人的学问尚未成就,内心的不安与不满。这里的“有玉犹在璞”比喻知识如同珍贵的玉石,尚未能够完全掌握。

最后两句“谁把碧桐枝,刻作云门乐”,则是诗人对未来学问成就的向往。碧桐枝象征着文采与才华,而“刻作云门乐”则是在想象将来能够创作出如同天籁之音般的作品。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物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时光、学问以及个人成就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31)

聂夷中(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约公元八七一年前后在世),唐末诗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两种历史记载。生卒年、生平均不详,约公元八七零年前后在世。官华阴尉。到任时,除琴书外,身无余物。其诗语言朴实,辞浅意哀。不少诗作对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进行了深刻揭露,对广大田家农户的疾苦则寄予极为深切的同情

  • 字:坦之
  • 籍贯:其籍贯有河东(今山西运城)
  • 生卒年:871

相关古诗词

胡无人行

男儿徇大义,立节不沽名。

腰间悬陆离,大歌胡无行。

不读战国书,不览黄石经。

醉卧咸阳楼,梦入受降城。

更愿生羽翼,飞身入青冥。

请携天子剑,斫下旄头星。

自然胡无人,虽有无战争。

悠哉典属国,驱羊老一生。

形式: 古风

哭刘驾博士

出门四顾望,此日何徘徊。

终南旧山色,夫子安在哉。

君诗如门户,夕闭昼还开。

君名如四时,春尽夏复来。

原野多丘陵,累累如高台。

君坟须数尺,谁与夫子偕。

形式: 古风

杂曲歌辞.起夜半

念远心如烧,不觉中夜起。

桃花带露泛,立在月明里。

形式: 乐府曲辞 押[纸]韵

游子行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亲倚门望,不见萱草花。

形式: 古风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