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洪谟所作的《哭中丞孙公德成》。诗中以彭蠡腥风六月寒开篇,渲染出一种沉重悲凉的氛围,象征着国家动荡不安的局面。诗人借“孤臣无地挽狂澜”表达对时局无力回天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气吞僭窃词应激”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篡权者的强烈谴责和愤慨,认为他们的行为激起了正义之气。接着,“身系纲常死亦安”则展现了诗人对维护传统道德和秩序的坚定信念,即使面对死亡也心甘情愿。
“必反禄山曾有疏,无庸叔段孰为端”两句,通过历史典故,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忠诚与背叛的鲜明立场。禄山和叔段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叛乱者,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忠贞不渝的赞颂和对背叛者的批判。
最后,“凄凉广润门前路,老稚吞声血未乾”描绘了一幅凄惨的画面,反映了社会动荡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老幼无辜的哀鸣,血迹未干,形象地展示了战争和政治斗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统一、道德秩序和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于忠诚与背叛的鲜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