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漏

辛丑进士河汾客,早向中州买居宅。

宅有茅屋八九间,补葺聊以蔽床席。

进士所好惟诗书,衣食取足无剩馀。

朝朝暮暮诵周孔,行行坐坐歌唐虞。

以兹狂僻误生理,老屋支撑几星纪。

前月大风撮茅去,今月久雨漏不已。

移床徙榻那得乾,堆书捲被空长叹。

文章不足补穿漏,翻为儿女生腼颜。

豪家大屋足欢笑,已觉纨裤轻儒冠。

却忆唐朝老工部,西蜀草堂几风雨。

亦有官居鼎鼐尊,欲起楼台无处所。

昔贤穷达还复然,我何愠此沾湿苦。

且待天晴饱读书,比屋渠渠不须数。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明朝进士薛瑄在中州购置的茅屋生活境况,展现了其对诗书的热爱以及因茅屋漏雨而产生的无奈与感慨。

薛瑄早年在河汾客居,后来在中州购得一处住宅,虽仅有八九间茅屋,但足以遮蔽床席。他喜好诗书,生活简朴,每日诵读周公孔子之言,歌颂唐虞盛世。然而,这种狂热于学问的生活方式导致他忽略了生计,使得老屋仅能勉强支撑。前月大风将茅屋掀去部分屋顶,紧接着连绵大雨使得房屋漏水不止,薛瑄不得不在潮湿的环境中移床换榻,书籍和被褥也难以保持干燥,只能徒增叹息。

薛瑄感叹文章不足以解决茅屋的穿漏问题,反而让他的儿子们感到羞愧。相比之下,豪富之家的大屋充满欢声笑语,富贵子弟似乎对儒家学者的帽子不屑一顾。他回忆起唐朝工部尚书杜甫在西蜀草堂经历的风雨,以及那些拥有高官显爵的人,虽然地位尊崇,却也未能建造起理想的居所。薛瑄认为,古代贤人无论贫富都经历了相似的起伏,自己对茅屋的湿冷之苦不应感到愠怒。他决定等待天晴后,继续饱读诗书,不必过于忧虑房屋的状况。

这首诗通过薛瑄的个人经历,反映了明代文人士子在追求学问与理想时面临的现实困境,同时也表达了对古代贤人生活的共鸣与反思。

收录诗词(1331)

薛瑄(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太行歌送丁分教之襄陵

太行之山何崔嵬,铁崖翠壁万仞中天开其势北来。

吾不知其几万里,但见横亘辽碛包括秦晋斗起中原之地何壮哉。

往年吾尝陟其顶,四顾山如培塿树如苔。

黄河一线遥遥下,砥石奔流直到东海不复回。

此时英风浩然洒六合,便欲历览天上金银台。

其中羊肠九折走峻坂,摧轮怪石硱磳磊落而成堆。

太行之高且险也如此,子今远行令人兴难裁。

倘到昔所登览最高处,为我歌此一曲还徘徊。

西望襄陵迢迢秪几驿,驱车径须往渡清汾隈。

愿子居易思险慎厥守始终,保令誉慰我相思怀。

形式: 古风

永和双山歌

永和四境千万山,双山之势尤㠝岏。

两峰对峙若天阙,中有一境通人寰。

南峰突兀半空里,连岫峨峨方并起。

苍松古木何萧森,朔风搜搅鸣不已。

北峰形状尤奇瑰,怪石刻镂楼与台。

上有云屏立霄汉,隔碍星斗回风雷。

我来登览值冬暮,攀缘石磴到高处。

沧瀛碣石觉东倾,弱水昆崙在西顾。

俯瞰累累冈阜多,巨壑无底如盘涡。

远近幽深杳难测,寒云冷雾纷荡摩。

因思未辟天与地,澒洞无涯惟水气。

轻阳一隙渐飘浮,大块无边遂凝滞。

波涛荡漾成高低,刚为金石柔土泥。

此山想得阳之极,层峦削出天之西。

独恨古来壮游者,足迹不到兹山下。

遂令奇绝委幽穷,无由题品继风雅。

我才虽非作者流,爱此欲去还夷犹。

摩娑石壁写长句,千古当与山同留。

形式: 古风

凤凰台歌次虚庵韵

吾闻凤鸟不与凡禽栖,隆周之时曾集丰镐西。

锵然一鸣向人世,喧啾百鸟不敢争与啼。

昔有名臣黄霸生汉世,治民之才迥与时流异。

颍川出守曾几何,休风数感灵禽至。

灵禽文彩明山川,和音哕哕闻中天。

遂筑高台表神异,台空凤去馀千年。

只今坏埒才数尺,野鸟纷纷竞来集。

简册空存纪瑞年,荆榛不复快睹迹。

我来跋马登高丘,荒台已远犹回头。

为忆循良心耿耿,缅怀瑞物情悠悠。

凤台凤台重披访,往事何须空怏怅。

方今圣明治理登俊良,会见一朝飞去青云上。

形式: 古风

舟中苦热

大江千里流炎日,暑气波光互蒸湿。

火云压风空不来,舟中苦热何太剧。

坐睡昏昏汗雨流,对食欲餐还复休。

扣舷直欲发狂叫,安得少昊回清秋。

安得少昊回清秋,一洗烦热情悠悠。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