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沈与求所作的《维心过邵子非溪亭夜话有伤时感旧之作索余次韵(其四)》中的第四首。全诗以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国家动荡不安、民生凋敝的深切忧虑,以及对君主治理国家的期望和对个人忠诚的坚守。
首联“虏帐师频衄,民穷粟屡搜”,开篇即描绘了边疆战事频仍,使得百姓生活困苦,粮食匮乏的情景。这里“虏帐”指敌方的营地,“师频衄”则表明军队在对抗外敌时屡遭挫败。“民穷粟屡搜”则直接点明了百姓因战争而陷入贫困,粮食被频繁搜刮的现实。
颔联“会须夷丧乱,宁敢厌征求”,表达了诗人对于平定战乱、恢复安定社会秩序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流露出对频繁征税、搜刮民脂民膏行为的不满和反感。这里的“夷丧乱”既是对消除战乱的渴望,也暗含着对暴政的谴责。
颈联“黄屋中天立,彤弓几日酬”,转而关注到君主的地位与责任。诗人以“黄屋中天立”形象地描绘了君主坐拥天下、威严不可侵犯的形象,同时提出了“彤弓几日酬”的疑问,意在提醒君主应尽快履行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的责任,解决民生问题,实现国泰民安。
尾联“寸心终耿耿,不独为春愁”,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虽身处困境,但内心始终坚定不移,不仅为春天的来临感到忧愁,更是为国家的未来和人民的福祉担忧。这一句展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体现了宋代士人忧国忧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