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张家玉所作,名为《屡欲提师入卫西京奈前途阻绝不果》。诗中描绘了诗人面对国家危难时的孤独与忧愤之情。
首句“透甲霜风扑面沙”,以强烈的视觉和触觉意象开篇,霜风凛冽,扑面而来,如同盔甲般寒冷刺骨,形象地展现了环境的艰苦与诗人内心的坚韧。接着,“孤臣飘泊久无家”一句,点明了诗人的身份——一位远离家乡、流离失所的忠臣,表达了他长期在外、无家可归的悲凉境遇。
“北怜戎犬栖黄屋,西望冠裳举翠华”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北方的敌人与南方的朝廷进行对照,表达了对北方侵略者的痛恨以及对朝廷的忠诚与忧虑。其中,“黄屋”象征皇帝的居所,而“翠华”则是皇帝仪仗的一部分,代表着朝廷的尊严与权力。
“我寄猗兰幽里操,谁吹胡拍惨中笳”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猗兰,即兰花,常被用来比喻高洁的品格;幽里操,指在幽静之处弹奏的琴曲,暗示诗人虽身处困境,仍保持高洁的情操。而“胡拍惨中笳”则描绘了一种凄凉、悲伤的音乐,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最后,“摇摇念此心逾折,三匝愁听绕树鸦”两句,通过描写诗人内心情感的波动和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未来的迷茫。绕树的乌鸦,既是自然界的景象,也象征着不祥之兆,增加了诗歌的哀愁氛围。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面对国家危难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敌人的愤怒,也有对朝廷的忠诚,更有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