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高僧净圆的作品,名为《娑婆苦六首(其一)》。净圆在此诗中深刻地表达了佛教轮回观念中的痛苦和无奈,以及对脱离苦海的渴望。
“娑婆苦”即指生死轮回之苦,是佛教术语,意指世间众生因贪恋而不断在六道中轮回所承受的痛苦。诗人通过这一概念,揭示了生命的无常和苦难,从而引出对解脱的追求。
“长劫受轮回”强调了这种痛苦是长期且反复的,是一种漫长时间内的循环往复。这一表述增添了一种宿命论色彩,暗示着生命中的苦难似乎不可避免。
接下来的“不断苦因离火宅”则进一步阐释了这一轮回之苦的原因,即是由于众生的贪欲和愚昧而无法脱离痛苦。这里的“火宅”比喻的是充满痛苦的世间,意味着生命如同处于烈火中不能逃脱。
“祗随业报入胞胎”,则揭示了轮回的根源,即是前世的所作所为(即业力)决定了今生的境遇。这一观点体现了佛教中的因果律,强调了每个行动都有其后果。
“辜负这灵台”表达了一种对生命中无法实现自我超越和解脱的遗憾。这里的“灵台”指的是心灵或精神的高峰,即是佛教中的觉悟境界。
“朝又暮,寒暑急相催”,则描绘了时间流逝的迅速和无情,以及生命中苦难的不断积累。这两句诗通过对昼夜更替和四季变迁的描述,强调了时间的压力和生命的脆弱。
“一个幻身能几日”这一句,则透露出一种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感慨。这里的“幻身”指的是人生的虚幻本质,即身体是由四大(地、水、火、风)组成,终将分解,不可持久。
最后,“百端机巧衮尘埃。何得出头来”,则表达了一种对世间纷争和复杂关系的无奈,以及对如何超脱这一切的困惑。这两句通过对世间万象变化和人心复杂性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对于脱离尘世的渴望。
总体而言,这首诗是净圆在佛教哲学指导下的深刻内省,是他对于生命、苦难和解脱的深切感悟。通过对生死轮回之苦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觉悟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