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堪舆家杨生

杨子逐贫不去,杨仙救贫便富。

始知方技可发身,不信儒冠真误人。

生出杨枝枝几叶,青囊世世能传业。

祇今四海贫士多,我救无术可奈何。

苍梧云去天亦老,会稽穴没生秋草。

但愿沉冥了岁年,江南何地出酒泉。

形式: 古风

翻译

杨子(杨朱)追求贫穷却不愿离开,杨仙救助贫困的人使其变得富有。
现在才知道医术可以改变命运,不再相信读书人帽子(儒冠)真的会让人误入歧途。
杨树生长出无数枝叶,青囊(医书)世代相传医术。
如今天下贫困的人很多,我却没有办法拯救他们,这该怎么办呢。
苍梧的云彩飘散,天空似乎也随之衰老,会稽的洞穴深陷,秋草丛生。
只希望默默度过岁月,江南何处能找到像酒泉那样的地方(指能解忧的地方)

注释

逐:追逐, 追随。
杨仙:传说中的仙人。
儒冠:古代读书人的帽子,代指儒生。
青囊:古代医书的代称。
术:方法, 技艺。
沉冥:隐居, 隐退。
酒泉:古代地名,这里比喻能解忧的地方。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黎廷瑞赠予一位名叫杨生的堪舆家(风水师)的作品。诗中通过杨子(可能指杨生)的形象,赞扬了他运用方技(即堪舆之术)帮助贫困人士脱贫的能力,表达了对杨生职业的认可和对他技艺的敬佩。诗人认为,通过杨生这样的专业人士,人们可以改变命运,摆脱贫困,这与传统的儒家教育并非完全无关,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发身”之道。

诗中提到“青囊世世能传业”,暗示杨生的技艺代代相传,具有深厚的传统根基。然而,面对四海之内的众多贫者,诗人感叹自己无能为力,只能希望时间流逝,自然变迁,表达了一种无奈和对社会不公的感慨。

最后两句“苍梧云去天亦老,会稽穴没生秋草”,借景抒情,描绘出一种沧桑和寂寥的氛围,暗示了时光荏苒,人事如梦。诗人以“但愿沉冥了岁年,江南何地出酒泉”的结句,表达了对杨生及类似杨生的人们能在某个地方找到施展才华、造福他人的希望,同时也流露出对理想社会的期待,即希望有更多像杨生这样的人能够涌现,为贫苦人民带来福祉。

收录诗词(295)

黎廷瑞(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度宗成淳七年(1271)赐同进士出身,时年二十二。授肇庆府司法参车,需次未上。宋亡,幽居山中十年,与吴存、徐瑞等遥。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摄本郡教事。凡五年。退后不出,更号俟庵。武宗至大元年卒。有《芳洲集》三卷,收入清史简编《鄱阳五家集》中。事见本集卷首小传

  • 字:祥仲
  • 籍贯:鄱阳(今江西波阳)
  • 生卒年:1250年~1308年

相关古诗词

避暑招真观听琴

驱车畏火伞,投扇倦风箑。

起行青松径,往就白云榻。

窈窕一壑深,苍苍两崖夹。

玄菟狞爪齿,白龙老鳞甲。

竹树拥青掺,花草霭丛杂。

渺沫洒空岩,冷飙下危峡。

始知忘解带,久坐思御裌。

丹丘逢羽人,瑶琴开宝匣。

古意郁苍茫,秋风淡萧飒。

悲蝉为噫吟,鸣鹤相和答。

岁华坐晼晚,尘路嗟隘狭。

飞仙倘来归,遗我度世法。

形式: 古风

送梁必大归杭省亲(其二)

吴云霭霭,楚水悠悠。眷念庭闱,道阻且修。

为贫而仕,匪食孰求。曷不偕来,以解尔忧。

形式: 四言诗 押[尤]韵

送梁必大归杭省亲(其三)

瞻彼日月,有望有弦。慨彼中年,别友实难。

有芹于池,有芝于山。式遄其归,勿远其还。

形式: 四言诗

送梁必大归杭省亲(其一)

悠悠楚水,霭霭吴云。孰作之合,胡然而分。

岂无良朋,我独子忻。于穆令德,有粲其文。

形式: 四言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