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心游楼

一自浮光抵玉融,东林山曲世为农。

前场岁计禾麻麦,后圃年深竹荔松。

博我多闻千载史,唤人深省五更钟。

不消更会楞严语,面面披云挹晓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翻译

自从阳光照耀到玉融之地,东林山中的村落世代务农为生。
田间一年四季种植着稻谷、麻和麦子,后院则是竹林荔树与松树相伴。
广博的知识来自千年的历史记载,清晨的钟声唤醒人们深入思考。
无需再去理解复杂的佛经,只须面对着云雾缭绕的山峰迎接黎明。

注释

浮光:阳光。
抵:照耀。
玉融:泛指美好的地方。
东林山曲:东林山中的小路。
世为农:世代务农。
前场:田间。
岁计:一年的收成计划。
禾麻麦:稻谷、麻和麦子。
后圃:后院。
博我多闻:使我知识渊博。
千载史:千年的历史。
唤人深省:唤醒人们的深刻反思。
更会:理解。
楞严语:佛教经典《楞严经》。
面面:处处。
披云:云雾中。
挹晓峰:迎接黎明的山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田园的生活状态,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个人情操的刻画,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自在悠然的心境。

"一自浮光抵玉融,东林山曲世为农。" 这两句表明诗人选择了一种隐逸的生活,在东林山下定居,过上了田园的生活,远离尘嚣。"浮光"指的是太阳的光辉,而"玉融"则可能是指山清水秀之地,隐喻着一种纯洁无瑕的自然环境。"世为农"则表明诗人选择了与大自然亲近,与土地相依的生活。

"前场岁计禾麻麦,后圃年深竹荔松。" 这两句具体描绘了田园生活中的劳作和自然景观。"前场"可能是指耕种的农田,而"岁计"则是计算每年的收成;"后圃"则可能是指家宅之后的园林,"年深"意味着时间的流逝,"竹荔松"则构成了一个宁静、安详的自然景象。

"博我多闻千载史,唤人深省五更钟。" 这两句透露了诗人不仅生活在大自然中,也在精神上与历史和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博我"即广泛地学习、了解,"多闻"则是听取、学习历史;"唤人"可能是指诗人的自诩,即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唤醒他人,而"五更钟"则可能象征着夜深人静时的沉思。

"不消更会楞严语,面面披云挹晓峰。"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禅宗中楞严经的理解和修持,以及与自然景观的融合。"不消"意味着没有必要,而"更会"则是进一步地掌握或理解;"面面披云挹晓峰"则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与高远山峰对话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田园生活、历史文化的思考和禅宗修持,勾勒出一位追求精神自由与自然和谐的士人形象。

收录诗词(20)

刘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简上人西亭诗文后

真如非字义,绮语道之疵。

未见西亭作,长为北涧欺。

晚因僧媚远,初实客从㬢。

多少才名士,沉沦世不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伯言见和拙作以汉隶书之谢以七韵

李潮善八分,求歌杜陵叟。

有人和我诗,半纸馀科斗。

风云生其怀,剑戟出其手。

石经中郎蔡,新样元和柳。

元常文不传,退之书何有。

待我农隙时,载笔随君后。

袖手眼亦明,聊与之饮酒。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答林昌宗诗筌韵

经锄小暇弄诗筌,老去仍知默是禅。

沧海移舟尽琴趣,虽然终不似无弦。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题平远轩呈竹溪玉堂

溪堂辟小轩,此景绝可爱。

蔡松道东边,千载典刑在。

高低万顷田,面势溪向背。

生绡一幅宽,晴雨不尽态。

中有谪仙人,来寻莘野耒。

畎亩虽不忘,知进不如退。

乾坤入醉眼,风月出吟喙。

我非人境游,亭在人境内。

心平水不波,见远山无碍。

时携琰石游,间以刘白辈。

仆忝老诸生,来扣佛三昧。

形式: 古风 押[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