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莲阁

天台有新阁,胜地近塔庙。

影浸碧琉璃,沿洄去山峤。

莲生污泥中,白日有明窍。

花实相表里,光色互炳曜。

处空不染水,烈火岂其燎。

宝藏诸如来,端坐满法要。

青目付上士,不待举花笑。

芳香初洞达,宿病已能疗。

净土记珍色,机感愿力召。

三时有开发,一本常寂照。

不读智者书,岂知此莲妙。

形式: 古风 押[啸]韵

鉴赏

这首诗《妙莲阁》由宋代诗人杨杰所作,通过对“妙莲阁”这一独特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宗教融合之美的深刻感悟。

首句“天台有新阁,胜地近塔庙”,点明了地点和环境,天台山作为佛教圣地,阁楼建于塔庙附近,暗示着此处不仅风景优美,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与宗教意义。

接着,“影浸碧琉璃,沿洄去山峤”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阁楼的倒影比作碧绿的琉璃,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阁楼在碧波中的倒映之美,同时“沿洄去山峤”则展现了阁楼周围山水环绕的壮丽景象。

“莲生污泥中,白日有明窍”两句,以莲花生长于污浊之中,却能在阳光下绽放明耀之光,象征着内在的纯净与外在的光明,寓意深刻。

“花实相表里,光色互炳曜”进一步强调了莲花内外兼修的特质,花朵与果实相互映衬,光芒与色泽交相辉映,展现出生命的丰盈与和谐。

“处空不染水,烈火岂其燎”两句,通过对比空灵与污浊,烈火与水的性质,表达了莲花不受外界污染,坚韧不屈的精神。

“宝藏诸如来,端坐满法要”则将莲花与佛教中的宝藏、如来联系起来,寓意莲花是佛法的象征,端坐其中的如来满载法要,传递智慧与慈悲。

“青目付上士,不待举花笑”一句,借用了佛教中佛陀以智慧之眼观察众生,将智慧的种子(莲花)交付给有德行的修行者,无需言语,仅需心领神会,便能领悟其中深意。

“芳香初洞达,宿病已能疗”描述了莲花的香气能够穿透心灵,治愈内心的疾病,象征着佛法的净化力量。

“净土记珍色,机感愿力召”则表达了对清净之地的向往,以及通过机缘与愿力的召唤,达到心灵的净化与提升。

最后,“三时有开发,一本常寂照”强调了佛法的普遍性与永恒性,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照亮心灵,给予指引。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莲花作为佛教象征物的多重意义,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宗教精神以及生命哲理的深刻思考与赞美。

收录诗词(237)

杨杰(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琉璃轩

西轩一泓水,莹净碧琉璃。

天人举目视,中有鱼龙知不知。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瑞竹悟老种莲

东林闻说好林泉,社会荒凉几百年。

灵物孰知崔氏竹,方池新种远公莲。

华严顿净三千界,庐阜重招十八贤。

应笑陶潜又归去,白云幽鸟伴归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禅月真堂

童子依师兰水滨,声名真是碧云人。

定中传得阿罗汉,十六身中第几身。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弘忍像赞

人孰无父,祖独有母。其母为谁,周氏季女。

浊港滔滔入大江,门前依旧长安路。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