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超凡脱俗的山水画卷。首句“危峰削玉插晴空”,以“削玉”之喻,形象地勾勒出山峰的峻峭与挺拔,仿佛直插云霄的美玉,展现出一种清冷而高洁的气质。接着,“淋漓秀色含鸿濛”,进一步渲染了山色的丰富与深邃,如同天地间弥漫着的浓郁绿意,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世间万物有时易,惟有青山今古同”,诗人在此表达了对自然永恒不变的感慨,青山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见证了世间的变迁,却依然保持着其原始的风貌,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恒常之间的对比。
“隐君山下营茅屋,烟霞笑傲逃尘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山下的生活场景,他远离尘嚣,与自然和谐共处,以烟霞为伴,以笑傲的姿态面对世俗的纷扰,展现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自由。
“日长心境鹤俱閒,自扫白云松下宿”,进一步刻画了隐士的生活状态,白天悠长,心灵得以宁静,与鹤为伴,夜晚则在松下栖息,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溪头觅句行迟迟,童子囊琴归竹篱”,描绘了诗人漫步于溪边,寻找灵感的情景,与童子一同归家,琴声悠扬,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和谐与美好。
“猗兰调古少人听,等閒何处寻钟期”,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古代高雅音乐的怀念,以及对知音难遇的感慨,暗示了诗人对于理想境界的追寻与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隐逸之乐,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