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养蚕图

静思吴越中,民妇实可怜。

每到春夏交,育吞胜力田。

采桑不辞劳,陌上破晓天。

江北蚕独少,求茧尚艰难。

我取越蚕子,育之楼榭间。

北郊多柔桑,买此不费钱。

越中旧仆妇,养蚕已多年。

率彼怀其种,如蚁生蠉蠉。

每日亲视之,桑叶何攒攒。

将成色明洁,分箔上簇山。

如雨食叶声,三起还三眠。

吐丝皆成缕,作茧皆成圆。

缫丝可为帛,剥茧可为绵。

我思淮南人,耕稼业已专。

何不教村妇,采桑满陌阡。

民风既可厚,民力亦少宽。

为语儿女辈,物力当知艰。

几树桑青青,千个茧团团。

贫女一月工,织成绮与纨。

绮纨在尔身,忍令污且穿。

所以莱公妾,讽谏咏诗篇。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清代孔璐华的《题养蚕图》描绘了江南地区妇女辛勤劳作的情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农妇们在春夏之交辛勤采桑、育蚕的场景,强调了她们对家庭生计的重要贡献。诗中提到江北地区的蚕丝产量较少,而越中(今浙江一带)则因桑树丰茂,妇女养蚕经验丰富,无需花费太多成本。诗人倡导淮南地区的人们学习养蚕技术,让妇女参与其中,既能增加收入,又能培养淳朴的民风,减轻民众的经济压力。

诗人通过“绮纨在尔身,忍令污且穿”表达了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和对勤俭持家的劝诫,同时也借莱公妾讽谏的故事,呼吁后辈要懂得物力维艰,珍惜劳动成果。整首诗寓教于乐,既有对农村生活的生动描绘,又有对社会伦理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8)

孔璐华(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冬日雷塘墓庐有感

十载归陈留,每每思故园。

未识我姑面,含悲惟自吞。

常见吾夫子,逢节慕亲恩。

伤心不敢语,幸有椿堂存。

视媳如弱女,义训谆谆言。

凡为妇道者,德谦礼义纯。

优然而待下,仆婢亦和温。

克勤亦克俭,所闻敢不尊。

谁料今夏时,变幻更莫论。

山颓天忽倾,伤心复断魂。

耿耿肺腑碎,泪痕变血痕。

几度悲往事,无语望黄昏。

衰草被长阡,松柏围古墩。

罪重复何说,哀哀守墓门。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借居冶山弟公邸补种花树偶成

虚庭自幽敞,依依百笏宽。

我家汤沐宅,借居聊盘桓。

堂前有古槐,绿阴影团圞。

我亦爱花木,橐驼种此间。

新槐出檐际,垂柳拂栏杆。

紫藤杂丁香,还倚竹数竿。

海棠最嫣姹,桃李何攒攒。

虽未成老圃,因之忆杏坛。

春深雨渐多,日日对花看。

待得三五载,群卉皆可观。

出游已十载,复来住长安。

开轩惟把卷,恬然心共閒。

形式: 古风

广东节署新建学海堂

主人羊城节钺久,案牍终朝不释手。

馀暇偶登越秀峰,择得一峰辟数亩。

略加修筑有堂台,海阔天空眼乍开。

夏木千章梅百树,登临遥望兴悠哉。

紫澜翠岛摇清目,雨过风生凉满竹。

四面窗纱日影微,云树相连满天绿。

非为閒游设此堂,为传学业课文章。

从今佳士多新作,万卷收来翰墨香。

主人素爱研经史,欲美民风莫如此。

更助香膏催读书,岭南他日留遗址。

吾家尼山虽最高,无此海天好山水。

形式: 古风

忆外书寄滇南

拟入京华共旧林,不期滇海久分襟。

锦囊但觉新诗少,白发还愁旧病深。

万里江湖难放棹,一楼风雨独停琴。

致君珍重无多语,惟把丹心答帝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