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丛台

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

云遮襄国天边去,树绕漳河地里来。

弦管变成山鸟哢,绮罗留作野花开。

金舆玉辇无行迹,风雨惟知长绿苔。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有一位客人刚从赵地返回,他自己说曾经登上了古老的丛台。
他描述说,云雾缭绕的襄国消失在天边,丛台四周的树木环绕着漳河,仿佛是从大地深处延伸而来。
昔日的音乐和歌舞变成了山鸟的鸣叫,华丽的服饰化作了田野间的野花绽放。
曾经的金车玉辇已无踪影,只剩下风雨中丛台上长满的绿苔见证历史。

注释

赵地:古代地区名,这里指赵国。
丛台:古代赵国的一座宫殿或高台。
襄国:古代地名,今河北邢台一带。
漳河:古代河流,流经河北等地。
弦管:乐器,这里代指音乐。
山鸟哢:山鸟的鸣叫声。
绮罗:华丽的丝织品,代指富贵人家的服饰。
野花:自然生长的花朵。
金舆玉辇:贵重的车辆,象征皇室出行。
绿苔:绿色的苔藓,常用来形容荒废或久无人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归来后的描述和感慨,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 这两句设定了场景,赵地即今天的河北一带,古丛台则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地方,这位旅人刚从那里归来,并自豪地说起他曾经登临过那里的高台。

"云遮襄国天边去,树绕漳河地里来。" 这两句诗描写了古丛台的壮丽景象,云雾迷离至天边,树木环绕至地下,这种上连天际、下至大地的画面塑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弦管变成山鸟哢,绮罗留作野花开。" 这两句则将自然景物与文化元素相结合,弦管(古代乐器)化为山间鸟鸣,而精美的丝织品却留在了大自然中,化作了野花。这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反映出诗人对于文化遗产的珍视和怀念。

"金舆玉辇无行迹,风雨惟知长绿苔。"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归于自然的境界,金舆玉辇是皇家车辆的代名词,这里表示没有车马的痕迹,只有风雨侵蚀下形成的常年积累的青苔。这是一种对物欲的超越和对自然永恒之美的赞歌。

整首诗通过旅人的叙述,将听众带入了一场关于古代遗址、自然景观与文化记忆交织的想象之旅。

收录诗词(36)

李远(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承古,官至御史中丞。善为文,尤工于诗。常与杜牧、许浑、李商隐、温庭筠等交游,与许浑齐名,时号 “ 浑诗远赋”

  • 字:求古
  • 籍贯:夔州云安(今重庆市云阳县)
  • 生卒年:831

相关古诗词

吴越怀古

吴越千年奈怨何,两宫清吹作樵歌。

姑苏一败云无色,范蠡长游水自波。

霞拂故城疑转旆,月依荒树想嚬蛾。

行人欲问西施馆,江鸟寒飞碧草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邻人自金仙观移竹

移居新竹已堪看,斸破莓苔得几竿。

圆节不教伤粉箨,低枝犹拟拂霜坛。

墙头枝动如烟绿,枕上风来送夜寒。

第一莫教渔父见,且从萧飒满朱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闲居

尘事久相弃,沈浮皆不知。

牛羊归古巷,燕雀绕疏篱。

买药经年晒,留僧尽日棋。

唯忧钓鱼伴,秋水隔波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咏雁

早晚辞沙漠,南来处处飞。关山多雨雪,风水损毛衣。

碧海魂应断,红楼信自稀。不知矰缴外,留得几行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