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诗人刘过的作品,名为《谒易司谏(其二)》。诗中的“十载长安五往来”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今陕西西安)的多次往返与深刻体验。“立谈无语口慵开”则描绘出一种在官场中不得志、欲言又止的沉默状态。接下来的“懒看龌龊随时士,谁是艰难济世才”表现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真正能够解决时代难题人才的渴望。
“韦布岂无堪将相,庙堂未易贱蒿莱”中,“韦布”指的是历史上的名臣,如韦昭、韦应物,而“堪将相”则是指能够担任重任的大臣。这里诗人感慨于难以找到真才实学的人材。同时,通过“庙堂未易贱蒿莱”,表达了对朝廷中不容易轻视那些平凡却有用之才的观点。
末两句“上书欲谒平章去,光范门前肯自媒”则是诗人表达自己希望能够向朝廷进言,上书直谏,但又感到难以获得机会。在“光范门前肯自媒”中,“光范门前”可能指的是某个有权势之人的门前,而“肯自媒”则表现了诗人愿意在那里推广自己的才华,希望得到赏识。
总体来看,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于当时政治环境的失望以及对人才使用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个人对于仕途的无奈和渴望被重用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