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湖泥

昔浮洞庭浪,今踏白湖泥。

水陆虽异趣,客程皆崄巇。

浮身无根株,转徙长路岐。

尝闻昔人言,欲以瓦为衣。

风雨辄不出,华堂安所栖。

我今南复北,扰扰亦奚为。

行役众所同,浩歌聊自怡。

形式: 古风

翻译

昔日漂泊在洞庭湖的波涛上,如今却踏上了白湖的泥泞。
虽然水陆之间乐趣不同,但旅途都充满了艰险。
我如同浮萍无定根,辗转在漫长的道路上。
曾听说古人的话,想要把瓦片当衣服。
每逢风雨就只能停留,何处才是我的归宿。
我现在南北奔波,为何如此忙碌。
行旅之事众人皆有,放声高歌只为自我宽慰。

注释

昔:从前。
浮:漂泊。
洞庭浪:洞庭湖的波涛。
白湖泥:白湖的泥土。
水陆:水上和陆地。
异趣:不同的乐趣。
崄巇:艰险。
根株:根基。
转徙:辗转迁移。
昔人言:古人的说法。
瓦为衣:把瓦片当衣服。
风雨辄不出:每逢风雨就不出门。
华堂:华丽的厅堂。
南复北:南北奔波。
扰扰:忙碌。
行役:长途跋涉。
浩歌:放声歌唱。
聊自怡:姑且自我安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和心境。"昔浮洞庭浪,今踏白湖泥"两句开篇,通过对比过去漂泊在水面与现在踏足于陆地的不同景象,表达了行者经历过不同的旅途。"水陆虽异趣,客程皆崄巇"进一步强调,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对于行者而言,都充满了艰辛和不易。

接下来的"浮身无根株,转徙长路岐"则形象地表达了游子没有稳定所依的心境,以及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紧接着"尝闻昔人言,欲以瓦为衣"一句,可能是在引用前人的话或传说,指出有人曾想用破瓦片作遮蔽,这里可能隐喻着行者对避风躲雨、寻求庇护的渴望。

"风雨辄不出,华堂安所栖"则表达了在恶劣天气中行者的无奈,以及对于安全避难之处的向往。最后两句"我今南复北,扰扰亦奚为。行役众所同,浩歌聊自怡"展现了行者不断地南征北战,虽然旅途劳顿,但仍能以豪迈之心自我安慰,通过高声歌唱来抒发内心的忧愤与不平。

这首诗通过对比、引用和形象的运用,描绘了游子漂泊的艰辛生活,以及在逆境中寻求精神寄托的心路历程。

收录诗词(631)

孔武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国子司业。四年,为著作郎,论科举之弊,诋王安石《三经新义》,请复诗赋取士,又欲罢大义而益以诸经策。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八年,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卒。与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芍药谱》、《内外制》、《杂文》、《宗伯集》(编入《清江三孔集》)

  • 字:常父
  • 籍贯:宋临江新淦
  • 生卒年:1041—1097

相关古诗词

石城祠

门外云潮去复回,山头宫殿锁苍苔。

清风明月无兴废,白鹭乌鸦自往来。

百战英雄俱戏剧,悽然空起子山哀。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伏中作二首(其二)

去岁复今日,清槐系扁舟。

手携筇竹杖,朝上龟山头。

百川合为一,浩渺蟠天流。

徙倚弄佳音,啸歌怀旧邱。

京都偶为客,岁月复临秋。

蓬转近千里,星回将一周。

酷暑虽暂解,馀威难速收。

金火两相抟,火壮金欲流。

恐有郁蒸陈,当代作戈矛。

且当事纨扇,未可窥狐裘。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伏中作二首(其一)

酷暑已旬日,薰炙势自如。

昨夜得佳雨,新凉生太虚。

清风入窗牖,蚊蚋避衾幮。

木末有劲气,淅淅如秋初。

稍见清泠池,幽香随芙蕖。

三伏已过两,禦热沛有馀。

更得滂沱泽,大患自此除。

中园有佳果,瓮面有浮蛆。

相过玩华月,北邻宁我疏。

形式: 古风

休日与李端叔出城西

荷叶欲漠漠,柳絮已飞飞。

东风如车轮,日夜挽春晖。

天郊多名园,曷不事鞍鞿。

休日不暇沐,权门亚冠衣。

嘉与之子游,浩歌夕忘归。

形式: 古风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