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有感

积雨盈我庭,流水入我屋。

移床就墙东,岂为避烦溽。

瓶罂互杂遝,出入泥汩汩。

我病不得眠,喧呼恼童仆。

弱抱增百忧,端居茧双足。

所思室岂远,咫尺限溪谷。

高歌寡酬和,曲罢意转促。

窗纸风萧萧,虚檐度鸣竹。

柴门晚当闭,日入坐秉烛。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描绘了大雨带来的生活不便与内心的复杂情感。首句“积雨盈我庭,流水入我屋”生动地展现了雨水满溢庭院,甚至渗入屋内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湿冷、压抑的氛围。接着,“移床就墙东,岂为避烦溽”表达了诗人为了躲避潮湿而调整居住环境的无奈之举。

“瓶罂互杂遝,出入泥汩汩”则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进一步渲染了大雨带来的不便,无论是器物的杂乱还是行走时的泥泞,都让生活变得不那么顺畅。接下来,“我病不得眠,喧呼恼童仆”揭示了大雨不仅影响物质生活,也对人的精神状态产生了负面影响,诗人因病无法安睡,还因此打扰了家人的平静生活。

“弱抱增百忧,端居茧双足”更深层次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与苦闷,大雨使得身体不适加剧,长时间的静坐又让双脚如同被茧束缚,身心俱疲。最后,“所思室岂远,咫尺限溪谷。高歌寡酬和,曲罢意转促”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即使距离并不遥远,却被溪谷阻隔,难以相见。同时,诗人通过高歌来排遣孤独,但歌声无人应和,反而更加凸显了内心的孤寂与急切。

“窗纸风萧萧,虚檐度鸣竹。柴门晚当闭,日入坐秉烛”则是对夜晚景象的描绘,风声、竹叶的响动以及在昏暗中点烛夜读的情景,既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也暗示了诗人深夜难眠,借读书以消磨时光的状态。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大雨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与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也有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以及寻求心灵慰藉的努力。

收录诗词(1558)

李东阳(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 字:宾之
  • 号:西涯
  • 籍贯: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
  • 生卒年:1447年-1516年

相关古诗词

时用得诗见和似怪予破戒者用韵奉答

幽居观物化,有始终必止。

人生亦气类,出入枢机里。

偶落簪组间,谁是巢居子。

笔札常绕身,岂独性所喜。

愿为委地叶,更逐狂飙起。

一攘本何心,百步乃其理。

多言秪害道,为仁竟由已。

绅书亦徒然,脐噬嗟晚矣。

吾生尚多阙,万壑此其涘。

勿厌箴规言,鸡坛有明祀。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鼎仪宅分韵送其兄武仪还昆山得倪字

君家好兄弟,恩义两不睽。

岂唯举止似,语笑皆天倪。

我本通家友,三年负招携。

留欢极酣乐,饱德无嫌懠。

凉秋入庭树,风露忽已凄。

昔作凤和鸣,今为雁分栖。

悠悠沧江上,道路阻莫跻。

到门见桑梓,登堂颂黄鲵。

人生重骨肉,至乐谅不齐。

送君东城去,蔓草青萋萋。

形式: 古风 押[齐]韵

兰舟诗送丘苏州南归

幽兰出山泽,移植秋风时。

清芬寡流媚,借问爱者谁。

使君来南国,舟楫长相随。

狂飙逐惊波,霜雪憔悴之。

群芳竞岐路,颜色争纷迷。

萧榛动盈把,此物弃如遗。

爱惜复爱惜,洗根濯其泥。

揽舟溯长江,归去两不疑。

载歌兰舟篇,独与和者期。

形式: 古风

齐山书舍诗

浙东文献裔,吾见忠文孙。

读书金华郡,结屋齐山村。

举头瞰青嵓,俨若先公存。

文章与节义,实并兹嵓尊。

齐山乃支派,拱立如诸昆。

景行在瞻仰,极力穷攀援。

藏修三十载,献策承明门。

上书乞乡校,奉祀修蘋蘩。

铨曹不为覆,告谕复且温。

幽怀耿中夜,梦与山灵言。

松楸我庐墓,桑梓我田园。

烟云护我扉,风月主我轩。

吾方效王事,再拜酬深恩。

终焉丘壑心,不愧鹤与猿。

山灵辴然去,梦觉日已暾。

朅来登我堂,感我思欲鶱。

卓哉先贤后,典刑我所敦。

斯文孰砥柱,浩荡狂流奔。

老成不可作,此意更谁论。

形式: 古风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