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的手法,展现了对古代画家松雪的深刻理解与赞赏。首句“塞马肥时苜蓿枯”,描绘了边塞之地,战马在草料丰美的季节里膘肥体壮,而此时牧场上却已是枯萎的景象,暗示了边关的艰苦与牺牲。接着,“奚官早已著貂狐”一句,借指宫廷中负责侍奉的官员,他们早已穿上珍贵的貂皮和狐裘,隐喻着权力与奢华的享受,与前句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边关将士的辛劳与牺牲与宫廷生活的反差。
“可怜松雪当年笔,不识檀溪写的卢。”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松雪指的是宋代著名画家钱选,这里的“当年笔”表达了对松雪精湛技艺的赞美。然而,“不识檀溪写的卢”则以一种讽刺的口吻,暗指那些不懂得欣赏或忽视了像松雪这样的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人。这里通过对比,不仅赞扬了松雪的才华,也批判了社会上对艺术价值的无知或轻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边关生活与宫廷奢华的对比,以及对松雪画作的赞美与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展现了对艺术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