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西洛致仕张比部静居院四堂

张侯归静居,堂宇结四隅。

堂中何所有,书画罗签厨。

四堂各异名,名异义亦殊。

夷心与会真,内以道德娱。

清白及金兰,外为子孙模。

西南夜落蟾,东北朝生乌。

天门风相通,盛衰理可无。

茜尔松桧树,间之花石株。

雨晴气候佳,邻里或来俱。

遣摘班林笋,共持香粳盂。

饭毕循径行,不使僮仆扶。

所至旧衣坐,遍历日过晡。

时遇园果熟,甘浆而粉肤。

就枝掇鲜美,咀味销冰酥。

以此乐岁月,岂是忘形躯。

礼法不我弃,劳吝不我纡。

上不愧二疏,下不泛五湖。

自有逍遥趣,幸世遭唐虞。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鉴赏

梅尧臣的这首诗《寄题西洛致仕张比部静居院四堂》描绘了友人张侯归隐后的宁静生活。诗中首先赞美了张侯的居所,堂宇布局四角,堂内藏书绘画,富有文化气息。四堂各有特色,名字不同,寓意深长,体现了主人的高雅志趣和道德追求。

张侯以道德修养内心,以清白家风影响子孙,展现了他的人生哲学。夜晚,西南月落,东北曙光,象征着时间的流转和生活的节奏。松桧与花石相映成趣,雨后天气宜人,邻居来访共享美食,如班林笋和香粳,体现了田园生活的和谐与惬意。

张侯饭后漫步,不依赖仆从,穿着旧衣,遍游庭园,享受自然的馈赠。他以这样的方式度过岁月,既不违背礼法,也不贪图奢华,保持着高尚的节操。他的行为既符合古代贤人的典范,又不似隐士般遁世避俗,而是享受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庆幸自己生活在唐虞盛世。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张侯的高尚品格和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仰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寄题阳武宰王安之庆丰亭

官为人父母,身自奉其亲。

结宇后园中,散步以怡神。

寒温适所适,朝夕馈尔珍。

诸孙同在傍,嬉戏情各均。

庭下香草秀,梁中乳鸟驯。

乳鸟名曰乌,反哺岂不仁。

香茶名曰兰,相袭使之纫。

二物已可知,百里风俗淳。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寄题庐陵董氏桂林书斋

山东桑柘多,江南松桂茂。

种桑事春蚕,栽桂事华构。

尝闻云盖下,聚书为大富。

往往见子孙,缘天掇星宿。

掇星星若珠,光彩出屋漏。

秋收万种田,作酒日为寿。

亦有千里归,锦衣行白昼。

形式: 古风 押[宥]韵

寄题张令阳翟希隐堂

每读陶潜诗,令人忘世虑。

潜本太尉孙,心远迹亦去。

不希五斗粟,自种五株树。

旷然箕山情,复起濠上趣。

今时有若此,我岂不怀慕。

形式: 古风

寄题张光禄荣佚堂

疏氏昔二傅,张氏今两卿。

相去千馀载,能与同令名。

亦尝更侍从,况有冰玉清。

世怀山东业,力制河北兵。

云烟忽起晦,日月不得明。

白首无所为,脱身吴楚城。

七十还印绶,不以名教轻。

葺堂读旧书,时出郊郭行。

水边观游鱼,树底爱啼莺。

适逢野老语,复问农人耕。

纷纷世上士,车马无此情。

形式: 古风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