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虞永康美功堂诗

我曾寄径城南州,果杏纂纂香浮浮。

云开千仞雪山白,月照万古沧江流。

我时未得江山意,但爱高明甲西州。

十年重来是邪非,独觉真意烂不收。

虞侯著堂发幽闷,岂但清与耳目谋。

川流衮衮来不断,云物亹亹生无休。

既从静寿识至乐,复于叹逝希前修。

游人翕翕满江头,随所适处心悠悠。

童子长佩搴江蓠,女儿缝裙学石榴。

没人扬波白鱼跃,舟子竞渡苍龙摎。

田翁野妇看儿戏,咏归山暝风作秋。

固亦有志感时节,欲起湘累问灵脩。

人人得处自深浅,江山于尔无显幽。

堂上主宾亦复尔,各各会意风泠飕。

宇宙无穷本如此,我亦皓然希天游。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翻译

我曾在城南州走过,满眼是熟透的杏果,香气四溢。
云层散去,露出千丈雪山的洁白,月光洒在万古流淌的江面上。
那时我并未真正理解江山之美,只是倾心于西州的高峻明亮。
十年后再访,物是人非,我独自品味着那份深藏的真意。
虞侯在此堂上排解忧郁,岂止是清风明月的享受。
江水滚滚而来,云雾不断生成,生命循环无尽。
在静谧中体悟到至高的快乐,又在感叹时光流逝中追寻先贤足迹。
游人熙熙攘攘,各自随心所欲,漫步江边。
孩童们佩戴江边的香草,少女们模仿石榴裙的样式。
无人的江面,白鱼跃出水面,舟子竞相划船,如苍龙翻腾。
农夫和村妇看着孩子们嬉戏,傍晚归山,秋风渐起。
我也有感于时节变换,想向湘妃询问灵修之道。
每个人对事物的感受各有深浅,江山于你我而言,无论显隐。
堂上的主人和宾客也是如此,各自领会其中深意,凉风习习。
宇宙无穷,道理如此,我也渴望如皓月般遨游天际。

注释

纂纂:形容果实累累。
雪山白:雪山在阳光下显得洁白。
甲西州:指西州的雄伟壮丽。
烂不收:深藏不露,难以言表。
虞侯:古代官职,此处指主人。
川流衮衮:江水滚滚。
叹逝:感叹时光流逝。
长佩:长长的佩饰。
江蓠:香草名。
苍龙摎:形容舟行如龙翻腾。
咏归:吟咏着归家。
湘累:湘妃,传说中的湘水女神。
显幽:显现在表面与隐藏在深处。
会意:领悟到某种意境。
皓然:皎洁明亮。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魏了翁的作品,题为《和虞永康美功堂诗》。诗中,诗人回忆起十年前在城南州的经历,感叹自然景色之美,如云开雪山、月照沧江,表达了对高明之地的喜爱。他提到虞侯在此地建堂以抒发内心郁结,堂中氛围不仅清雅,更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至乐和岁月的流转。诗人观察到江边游人、儿童戏耍、渔舟竞渡等生动场景,以及田翁野妇的闲适生活,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境。

诗人进一步感慨时节变换,有感而发,想要向湘水之神询问生命的意义。他强调每个人对环境的感受各有深浅,而江山的美并不因显隐而有所不同。最后,诗人将这种体验与堂上主宾的交流相联系,认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理解都是相通的,都在寻求与宇宙的交融,表达了对超然境界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收录诗词(1076)

魏了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 字:华父
  • 号:鹤山
  • 籍贯:邛州蒲江(今属四川)
  • 生卒年:1178年—1237年

相关古诗词

和虞退夫见贻生日诗韵(其二)

路人笑我此何观,风飐渠江万顷寒。

历历圣贤心事在,从渠把作画图看。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和靖州判官陈子从山水图十韵.山堂旷望

山堂有何观,四时互兴歇。

万物随天根,东生复西灭。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屑]韵

和靖州判官陈子从山水图十韵.林下避暑

散发避炎暑,炎暑苦相寻。

云何对大宾,不见汗沾襟。

形式: 五言绝句 押[侵]韵

和靖州判官陈子从山水图十韵.雨后观瀑

泽气蒸前山,起自肤寸微。

竞看千丈瀑,不悟片云飞。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