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亡羊奔奔,岂不有邻。子可闭门,亡羊不复。
去何自逐,身则非牧。
雾濛濛兮水漰漰,谓兄无行兮兄行。
不忍一失于邻而忍失厥身,虽然殒子之身兮,其亦如亡羊之邻。
这首诗《倚楹操(其二)》由宋代诗人王令所作,通过寓言式的叙述,探讨了人性与道德选择之间的深刻矛盾。
首句“亡羊奔奔”,以“亡羊”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在追求某种目标时,不顾一切,甚至不惜牺牲自身利益的状态。接着,“岂不有邻”一句,提出疑问,是否真的没有其他选择或邻居可以借鉴?这暗示了在面对困境时,人们往往陷入盲目追求,忽视了周围资源和可能的替代方案。
“子可闭门,亡羊不复”意味着如果能够自我反思,闭门静思,或许就能避免重蹈覆辙,不再失去。这里强调了自我反省和改变的重要性。
“去何自逐,身则非牧”则进一步指出,一个人之所以会追逐错误的道路,是因为他本不是放牧之人,却误入歧途。这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不应盲目追随他人,而应坚守自我。
接下来的“雾濛濛兮水漰漰,谓兄无行兮兄行”描绘了一幅迷雾笼罩、水流湍急的画面,象征着人生的迷茫与挑战。同时,诗人通过“谓兄无行兮兄行”表达了对兄长行为的质疑与批评,暗含了对道德标准和个人责任的思考。
“不忍一失于邻而忍失厥身”强调了在面对诱惑时,人们往往会选择牺牲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以避免伤害到他人。然而,诗人随后提出,“虽然殒子之身兮,其亦如亡羊之邻”,即即使为了保护他人而牺牲自己,也如同那些因追逐错误而失去羊群的邻居一样,最终还是失去了重要的东西。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对比,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矛盾与挣扎,以及在道德选择面前的复杂性。它鼓励读者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不仅要考虑他人的感受,更要坚守自我,做出正确的决定。
不详
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敖耶学耶,为来往耶。衣之荼荼,冠膝膝耶。
何进趋之舒,不若退走之速耶。
虽终不吾听兮,犹无贻我嗟。
江之水兮东流,济欲济兮何由。
水浸浸兮滩露,暮涛下兮夜潦收。
舟不行兮推之于陆,力不足兮汗颜,行无由兮涂足。
时不逝兮奈何,归日暮兮涂远,去风高兮水波。
行踌躇兮伫望,聊逍遥兮永歌。
江之水兮东流,沿湍流兮望归舟。
舟来归兮何时,步芳洲兮濯足,陟南山兮采薇。
江风波兮日暮,望夫人兮未来。
风滔滔兮浪波苦,嗟往者兮未还,惜行人兮将去。
去何适兮归何时,执子手兮牵子衣。
行何如兮来复,济岂无兮他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