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恭尹创作的《次和刘沛然王础尘广州荔枝词十首》中的第五首。诗中以荔枝为题,借物抒情,表达了对荔枝的独特情感与赞美。
首句“不因人热气仍烘”,描绘了荔枝在炎热的夏季依然散发出诱人的香气,不因外界环境而改变其自然属性,展现出荔枝独特的生命力和魅力。接着,“草木遥于大化通”一句,运用象征手法,将荔枝与自然界万物相联系,强调了荔枝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汉火欲兴符自赤,楚萍将霸实先红”两句,通过引用历史典故,进一步深化了荔枝的形象。这里以荔枝的颜色变化来隐喻历史事件的发展,暗示荔枝不仅是一种美味的水果,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
“生无北向非怀土,老守南枝敢论功”两句,诗人借荔枝的生长环境和习性,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当前处境的自我认知。虽然身处异乡,但心中始终怀念着家乡,即使年老,也坚守着南方的枝头,不敢轻易谈论自己的功绩,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安于现状的人生态度。
最后,“待得馀甜归齿颊,只堪唐突小儿童”一句,以荔枝的甜美结束全诗,同时也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生活的态度。尽管荔枝的美味可以让人回味无穷,但在诗人看来,这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点小乐趣,不足以引起儿童的注意,从而引出对生活琐事的轻松调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荔枝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人生等多个层面的深刻思考,语言生动,寓意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