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远曲二首(其二)

青海风烟迥,黄沙信息稀。

徘徊空夜月,憔悴任春衣。

汉将频营垒,胡兵未解围。

近来常涕泪,不独为君挥。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微]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之地的荒凉与凄清,通过青海的风烟和黄沙的景象,展现出远离家乡的孤独与思念之情。诗人徘徊在空旷的夜晚,面对着月亮,身着春衣,却显得憔悴不堪。他不仅为远方的人而流泪,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哀愁。

“青海风烟迥,黄沙信息稀。” 开篇即以青海的辽阔与荒凉,以及黄沙的稀疏,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孤寂悲凉的氛围。青海,作为古代边疆的重要地名,常常与遥远、荒凉相联系,这里的“迥”字,生动地描绘出了这种距离感和空间的广阔。

“徘徊空夜月,憔悴任春衣。” 接下来,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自然景物上,通过“空夜月”的意象,表现了夜晚的寂静与孤独,以及诗人内心的空虚与迷茫。而“憔悴任春衣”,则进一步刻画了诗人的疲惫与无奈,即使是在春天,穿着温暖的衣物,也无法驱散内心的寒冷与忧伤。

“汉将频营垒,胡兵未解围。” 这两句转而描述边塞的军事紧张局势,汉将频繁地构筑营垒,而胡兵仍未解除包围。这样的背景,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持久,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近来常涕泪,不独为君挥。” 最后,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近来常常流泪,不仅仅是为远方的人,更是为自己和所有身处困境中的人。这一句情感深沉,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时代、社会的反思,体现了诗人深切的人文关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与孤独,以及对和平与亲情的渴望,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个人情感色彩。

收录诗词(772)

宗臣(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末年著名抗金名将宗泽后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刑部主事调吏部,以病归,筑室百花洲上,读书其中,后历吏部稽勋员外郎,杨继盛死,臣赙以金,为严嵩所恶,出为福建参议,以御倭寇功升福建提学副使,卒官。诗文主张复古,与李攀龙等齐名,为“嘉靖七子”(后七子)之一,散文《报刘一丈书》,对当时官场丑态有所揭露,著有《宗子相集》

  • 字:子相
  • 号:方城山人
  • 籍贯:兴化(今属江苏兴化)
  • 生卒年:1525~1560

相关古诗词

自君之出矣五言二首(其一)

自君之出矣,消息阻风烟。

桂岭花频落,榆关月自圆。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先]韵

自君之出矣五言二首(其二)

自君之出矣,几度寄春衣。

春色年年老,良人归不归。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微]韵

江南曲四首(其一)

瑟瑟江上风,密密山前雨。

风雨莫少停,留得郎舟住。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遇]韵

江南曲四首(其二)

春江君自去,春闺侬自愁。

侬心似江水,日夜仹郎舟。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