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

夜闻春雨来,浓绿净于洗。

有禽自南翥,自呼不能已。

岂非湘川下,或自江左起。

黄陵见哀妃,白下感游子。

仍多忧其兄,宛转深树里。

汝兄今何在,荆棘日靡靡。

岂非囚空山,或已投逝水。

年深桎梏化,波冷皮肉死。

鹧鸪谨勿痛,此系造物理。

吾若破析言,汝恨入骨髓。

风吹慈竹林,苔晕上深紫。

吾亦念故乡,日夜梦邻里。

不如各归休,阙月照西鄙。

形式: 古风

翻译

深夜听到春雨降临,浓郁的绿色仿佛被洗净。
有鸟儿从南方飞来,不住地自我呼唤。
难道不是来自湘江流域,或是自江东地区起航?
黄陵山下见到哀伤的妃子,白下城令我这游子感怀。
仍然担忧他的兄长,身影曲折藏在深林之中。
你的兄长如今身在何处,荆棘丛生,日渐荒芜。
难道他被囚禁在空山,或是已被流水带走?
岁月漫长,枷锁化为朽木,肌肤冰冷如死。
鹧鸪呵,你不必悲痛,这是自然的道理。
如果我剖析这些言语,你的恨意会深入骨髓。
风吹过慈竹林,青苔晕染成深紫色。
我也思念着故乡,日夜在梦中与邻里相聚。
不如各自归去吧,残月照亮西方边陲。

注释

春雨:春季的雨水。
浓绿:深绿的颜色。
南翥:向南飞翔。
湘川:湘江。
江左:江东地区。
黄陵:古代陵墓,此处可能指某位历史人物。
白下:南京古称。
游子:离家在外的人。
荆棘:比喻困难或险境。
桎梏:束缚、枷锁。
物理:事物的自然规律。
恨入骨髓:极度的怨恨。
慈竹林:象征仁慈或宁静的环境。
苔晕:青苔形成的斑点。
故乡:诗人思念的地方。
邻里:家乡的亲朋好友。
归休:回家休息。
阙月:残缺的月亮。

鉴赏

这首宋诗《鹧鸪》是周文璞所作,以春雨夜闻鹧鸪啼鸣为引,引发诗人对自然景象和人生境遇的联想。首句“夜闻春雨来,浓绿净于洗”描绘了春雨过后万物清新、翠绿如洗的画面。接着,“有禽自南翥,自呼不能已”写鹧鸪鸟从南方飞来,其叫声不断,唤起诗人的情感共鸣。

诗人由鹧鸪的叫声联想到湘江、江左等地,进而想到了黄陵的哀妃和白下的游子,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仍多忧其兄,宛转深树里”流露出对兄长的担忧,暗示其可能身处困境。“汝兄今何在,荆棘日靡靡”进一步揭示了兄长可能被囚禁在荒僻之地,生活困苦。

接下来,诗人想象兄长的悲惨遭遇,甚至可能已经死去,表达出深深的同情和无奈。“年深桎梏化,波冷皮肉死”运用比喻,形容兄长长期受苦,如同桎梏化为肌肤之痛,冰冷的波涛吞噬生命。诗人劝慰鹧鸪不必过于悲痛,因为这是世间万物生存的法则。

最后,诗人感叹自己的思乡之情,夜晚梦见家乡的邻里,却只能遥望西鄙的缺月,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各自归宿的期待。“不如各归休,阙月照西鄙”以月缺喻人生无常,希望各自安息,结束这番思绪。

整首诗情感深沉,借景抒怀,展现了诗人对人世沧桑和生离死别的深刻理解,语言简洁而意蕴丰富。

收录诗词(261)

周文璞(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瞿塘神君歌

黄衫纱帽佳少年,炯然饿虎穷山渊。

不居秦鹿祖龙畔,却走碧鸡金马边。

左手斜执巨灵凿,右手敬抱禹贡篇。

离堆顺流已受命,一下不打天吴鞭。

有时挟弹暮云表,有时蹴游春风前。

有时却自著绛帕,走入药市寻神仙。

为人定似李太白,学道定似葛稚川。

孙翁走避乖崖叟,遣仆送画不取钱。

神君庙食与画像,千古万古当流传。

我昔梦上神君殿,偶值蓬莱众真宴。

洛阳开尽姚黄花,铜驼陌上难相见。

形式: 古风

敬思堂四言

有亭央央,高丘之傍。父兮母兮,坚深埋藏。

厦屋凄凉,宰木成行。春秋蒸尝,酒浆牛羊。

身体俯伛,虽劳弗彰。心志瞀乱,虽烦弗扬。

欲求幽阴,茫茫洋洋。两间四方,实系我肠。

何以照之,明神后皇。凡今之人,谁同慨伤。

形式: 四言诗 押[阳]韵

望茅山六言三首(其三)

蒋家兄弟清古,著书互相推宗。

抟土划沙戏剧,穿岗度岭从容。

形式: 六言诗 押[冬]韵

望茅山六言三首(其二)

昔年唱采芝歌,已老头颅柰何。

不见飙轮碾处,白云出没常多。

形式: 六言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