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洞庭张乐图

天水相涵万象清,咸池真乐妙无根。

大音岂在九霄外,有意听时却不闻。

形式: 七言绝句

鉴赏

这首诗《黄帝洞庭张乐图》由宋末元初诗人郑思肖所作,通过对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音乐的描绘,展现了深邃的哲学思考与艺术想象。

首句“天水相涵万象清”,以天水交融的壮丽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暗示了宇宙万物和谐统一的状态。这里的“万象清”不仅指自然界的清晰与纯净,更暗含着心灵世界的清明与澄澈。

次句“咸池真乐妙无根”,将“咸池”这一古代神话中的音乐之源与“真乐”相连,强调了音乐的至高境界和内在的真谛,即真正的音乐并非源自外在的形式或物质,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纯粹情感与精神追求。

第三句“大音岂在九霄外”,进一步深化了对音乐本质的理解。这里的大音,并非指高不可及的天籁之音,而是指超越了空间限制,触及人心深处的共鸣之声。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与音乐,其力量在于触动人心,而非仅仅依赖于外在的表现形式。

最后一句“有意听时却不闻”,则以一种反讽的手法,表达了对刻意追求或期待的音乐体验的反思。它暗示,当人们过于执着于寻找或期待某种特定的音乐效果时,反而可能错过真正触动心灵的声音。真正的音乐,是无需刻意寻找,而是自然而然地存在于每一个倾听者的心中。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黄帝洞庭张乐的场景,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音乐哲学与心灵感悟,展现了诗人对宇宙和谐、艺术本质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403)

郑思肖(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画家。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 字:忆翁
  • 籍贯:连江(今属福建)
  • 生卒年:1241~1318

相关古诗词

尧民击壤图

百姓相忘尧帝春,耕田凿井淡无情。

只今正是何年月,日日月从东向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许由弃瓢图

天下摇头不肯为,恰如瓢挂老松枝。

许由不在箕山在,千古高风属阿谁。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吕望垂钓图

八十翁翁心尚孩,渭滨痴坐弄徘徊。

当初若是逃名者,谁要文王上钓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夷齐西山图

扣马痴心谏不休,既拚一死百无忧。

因何留得首阳在,只说商家不说周。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