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岩前看不足,化此石为身。
忆昔白头者,于中第几人。
相逢应失笑,久立岂迷津。
勿厌薜萝密,痴容免俗嗔。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雁山五老峰的深深喜爱和感慨。首句“岩前看不足”,表达了诗人对山峰景色的留连忘返,仿佛美景无法尽览。接着,“化此石为身”运用了夸张手法,表达了诗人想要与山石融为一体,渴望成为山的一部分的强烈愿望。
诗人回忆起过去,感叹那些曾经在此的老者,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如他一般欣赏这山中美景?“于中第几人”流露出一种时光荏苒、人事变迁的感怀。在相遇的古人中,有多少会因眼前的景象而发笑,又是否有人能像他一样,在长久驻足中找到生活的方向?
“相逢应失笑”暗示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以及对那些未能理解眼前之美的人们的惋惜。然而,诗人并未因此迷失,反而更加坚定地站在峰前,享受这份超脱世俗的宁静。“久立岂迷津”传达出他对人生道路的清醒认识,即使在自然之中,也能保持自我。
最后两句“勿厌薜萝密,痴容免俗嗔”表达了诗人对山中藤蔓植物的喜爱,以及对自己痴心于山水的自嘲。他不厌其烦地欣赏着这些寻常的薜荔和萝藤,以此来提醒自己保持一颗超然物外的心,不受世俗眼光的干扰。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对雁山五老峰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
不详
石壁斧修痕,风泉断续闻。
琉璃光闪日,空洞湿飞云。
妙出神功造,源从湫底分。
谁能为钩起,深处谒龙君。
怪极生真想,饥凶祷请勤。
半身鳞甲具,一勺渺瀰分。
应谷声如鬼,飞空石碍云。
精诚随寓在,亦以感通闻。
高平馀十里,湖湗落中间。
此地可耕凿,长年迷草菅。
一庵犹有路,四望忽无山。
道者了经课,慰余登陟艰。
彼我俱澄澈,中涵理趣深。
游鯈具龙体,幽洞通潭心。
影动猿摇树,沙明日耀金。
片岩经霹雳,痕凿到于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