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雁山分得六题(其一)荡顶

高平馀十里,湖湗落中间。

此地可耕凿,长年迷草菅。

一庵犹有路,四望忽无山。

道者了经课,慰余登陟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从高平再往前行十里,湖水潺潺映入眼帘。
这里土地肥沃,适合开垦挖掘,长久以来被丛生的草木覆盖。
有一座小庙还隐约可见路径,但四处望去,连绵的山峦忽然消失不见。
修行的人完成了经文诵读,他们的存在安慰了我这登山的艰辛之路。

注释

高平:地名,可能指某个高地。
馀:剩余,此处指超过。
湖湗:形容湖水涌动的样子。
落中间:在其中间流淌。
可耕凿:适宜耕种和挖掘。
迷草菅:被杂草丛生所掩盖。
一庵:一座小庙。
四望:向四周看。
忽无山:突然没有了山峦。
道者:修行之人。
了经课:完成经文诵读。
慰余:安慰我。
登陟:登山。

鉴赏

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薛嵎重游雁山时所见的景象。首句"高平馀十里,湖湗落中间"写出了雁山地理位置的高远和平坦,以及湖泊星罗棋布的地形特点。接着的"此地可耕凿,长年迷草菅",表达了山间土地肥沃,适合农耕,但又因为草木茂盛而显得有些荒芜和人迹罕至。

"一庵犹有路,四望忽无山"两句,通过描绘仅存的一座小庵和周围的开阔视野,暗示了山势的起伏变化,以及诗人行进过程中的孤独与探索感。最后两句"道者了经课,慰余登陟艰"则点明了诗人在此处遇见了修行的道士,他们的存在和经课活动为艰难的登山之路带来了些许慰藉。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相结合,展现了雁山的宁静与神秘,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山中生活的感慨和对知识与信仰的寻求。

收录诗词(270)

薛嵎(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重游雁山分得六题(其五)照胆潭

彼我俱澄澈,中涵理趣深。

游鯈具龙体,幽洞通潭心。

影动猿摇树,沙明日耀金。

片岩经霹雳,痕凿到于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除夜苦雨

华发负沧洲,星霜又一周。

未凭终夜雨,能洗隔年愁。

池草起吟思,树禽栖屋头。

空馀壮心在,灯下看吴钩。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项大著挽诗

耻为恩门屈,宁辞御史迁。

力陈归老疏,自尽读书年。

秘府神游地,浮荣梦觉前。

世间真不死,未必属苍天。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哭中师雪崖

众里知心少,唯师是故人。

临终书未答,昨夜梦全真。

鹤唳浑如哭,花开不似春。

近逢同住者,得问病元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