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高平馀十里,湖湗落中间。
此地可耕凿,长年迷草菅。
一庵犹有路,四望忽无山。
道者了经课,慰余登陟艰。
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薛嵎重游雁山时所见的景象。首句"高平馀十里,湖湗落中间"写出了雁山地理位置的高远和平坦,以及湖泊星罗棋布的地形特点。接着的"此地可耕凿,长年迷草菅",表达了山间土地肥沃,适合农耕,但又因为草木茂盛而显得有些荒芜和人迹罕至。
"一庵犹有路,四望忽无山"两句,通过描绘仅存的一座小庵和周围的开阔视野,暗示了山势的起伏变化,以及诗人行进过程中的孤独与探索感。最后两句"道者了经课,慰余登陟艰"则点明了诗人在此处遇见了修行的道士,他们的存在和经课活动为艰难的登山之路带来了些许慰藉。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相结合,展现了雁山的宁静与神秘,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山中生活的感慨和对知识与信仰的寻求。
不详
彼我俱澄澈,中涵理趣深。
游鯈具龙体,幽洞通潭心。
影动猿摇树,沙明日耀金。
片岩经霹雳,痕凿到于今。
华发负沧洲,星霜又一周。
未凭终夜雨,能洗隔年愁。
池草起吟思,树禽栖屋头。
空馀壮心在,灯下看吴钩。
耻为恩门屈,宁辞御史迁。
力陈归老疏,自尽读书年。
秘府神游地,浮荣梦觉前。
世间真不死,未必属苍天。
众里知心少,唯师是故人。
临终书未答,昨夜梦全真。
鹤唳浑如哭,花开不似春。
近逢同住者,得问病元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