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献章在参加科举考试后所作,通过诗中描绘的个人境遇和情感,反映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反思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首联“久为浮名缚,聊忻此为贫”,开篇即表达了作者对功名的复杂情感。他长久以来被世俗的虚名所束缚,如今却愿意选择贫穷的生活,这种转变体现了他对物质追求的淡薄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颔联“春寒三日战,衰病百年身”,进一步描述了作者面对生活困境时的艰难与痛苦。春天本是生机勃勃的季节,但连续三天的寒冷天气让作者感到身心俱疲,加之长期的疾病缠身,使得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这一联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巧妙地映射出作者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颈联“白发慈颜老,扁舟感兴频”,转而关注家庭与个人的情感世界。随着岁月的流逝,作者的头发已斑白,母亲的容颜也日渐衰老,这让他倍感心酸。同时,他乘着小船四处漂泊,内心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慨与思考。这一联将个人命运与家庭情感紧密相连,展现了作者对亲情的珍视和对人生旅途的深沉思考。
尾联“平生荣辱事,来往一轻尘”,总结了作者一生的经历与感悟。在他看来,过去的荣辱得失都如同过眼云烟,最终都将化为轻尘。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即一切外在的荣耀与挫折都是短暂的,唯有内心的平静与智慧才是永恒的。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自然景象、家庭情感和生命哲理的描绘,展现了陈献章对功名利禄的超脱态度,以及对生活真谛的深刻洞察。它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情感世界,也蕴含了对世态炎凉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