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杨明府早秋游法华寺

释事出县閤,初闻兹山灵。

寺扉隐天色,影刹遥丁丁。

碧峰委合沓,香蔓垂蓂苓。

清景为公有,放旷云边亭。

秋赏石潭洁,夜嘉杉月清。

诵空性不昧,助道迹又经。

是以于物理,纷然若未形。

移来字人要,全与此道冥。

形式: 古风

翻译

事务办完离开县府,首次听说此山的神妙。
寺庙门隐藏了天色,远处佛塔铃声遥遥响动。
青翠山峰层叠起伏,香草蔓藤垂挂如珍稀苓草。
这清幽景致属于您,开阔的亭台延伸至云边。
秋日欣赏石潭的洁净,夜晚享受杉树与月光的清朗。
诵读佛经心性不迷乱,修行之路再次经历经典指引。
因此对于世间万物的道理,纷扰中仿佛未现其形。
将此应用于治民之要,全然契合修行之道。

注释

释事:处理完公务。
县閤:县府,指古代官员办公的地方。
兹山灵:这座山的神奇与灵秀。
寺扉:寺庙的大门。
天色:天空的景色。
影刹:佛塔的影子。
丁丁:形容铃铛声音。
碧峰:青绿色的山峰。
合沓:重叠的样子。
香蔓:散发香气的蔓藤。
蓂苓:一种珍贵的草药,这里比喻美好的植物。
清景:清新的景色。
公:指对方,可能是一位官员或高僧。
放旷:开阔、无拘束的。
云边亭:建在云雾边缘的亭子。
秋赏:秋天的观赏。
石潭洁:石潭的清澈干净。
夜嘉:夜晚的美好时光。
杉月清:杉树与月光构成的清雅景象。
诵空性:诵读关于空性的佛经教义。
不昧:不迷惑,保持清醒。
助道:帮助修行的。
迹又经:再次经历修行的过程。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纷然:纷繁复杂的样子。
若未形:好像没有具体形态,难以捉摸。
移来:应用到。
字人要:治理百姓的关键。
全与此道冥:完全符合修行的境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早秋游览法华寺的迷人画卷。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佛法和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释事出县閤,初闻兹山灵"一句,以一个转折点开始,告知读者诗人离开世俗的羁绊,首次听闻这座山中的神秘力量。这里的“释事”暗示了佛法与尘世的区别,而“县閤”则是世间的象征。

"寺扉隐天色,影刹遥丁丁"写出了寺庙隐藏在苍翠的山色之中,其轮廓与自然融为一体,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影刹"二字精妙地捕捉了光影之间的变化,而“遥丁丁”则描绘出寺庙在深山中的位置,既远离尘世,又庄严肃穆。

"碧峰委合沓,香蔓垂蓂苓"中,“碧峰”、“委合沓”形容了连绵不绝的绿色山峰,其间或隐或现,宛若自然之笔触。"香蔓垂蓂苓"则描写了藤曼蔓生,花香四溢的情景,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佛寺的清净相得益彰。

"清景为公有,放旷云边亭"一句,诗人将“清景”视为公共的财富,任何人都可欣赏。"放旷云边亭"则是对远离尘嚣、置身于云端之感的描绘,这里的“云边亭”不仅是物理空间,也象征着心灵的净土。

"秋赏石潭洁,夜嘉杉月清"中,“秋赏石潭洁”表达了诗人在秋天对清澈石潭之美的欣赏。而“夜嘉杉月清”则写出了夜晚时分,杉树下明月清辉之美,两者都体现出自然界在不同时段的不同面貌。

"诵空性不昧,助道迹又经"这两句,诗人通过诵读佛法中的“空性”概念,表达了对佛理的理解和信仰。这里的“不昧”意味着对真理的清醒认识,而“助道迹又经”则是指借助于佛教的修行路径,使心灵得到进一步的净化。

"是以于物理,纷然若未形"一句,诗人通过这般自然景象和佛法的结合,感悟到了宇宙间万物的本质,这种感悟如同尚未成型的雏形,充满了神秘而深邃的哲理。

最后两句"移来字人要,全与此道冥"表达了诗人希望将这些美好和心得传递给后来之人,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并融入到这股佛法与自然交织的精神之中。

收录诗词(514)

皎然(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谢,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 字:清昼
  • 籍贯:湖州(浙江吴兴)
  • 生卒年:730-799

相关古诗词

和阎士和李蕙冬夜重集

郡理日闲旷,洗心宿香峰。

双林秋见月,万壑静闻钟。

佩玉行山翠,交麾动水容。

如何股肱守,尘外得相从。

形式: 古风 押[冬]韵

咏小瀑布

瀑布小更奇,潺湲二三尺。

细脉穿乱沙,丛声咽危石。

初因智者赏,果会幽人迹。

不向定中闻,那知我心寂。

形式: 古风

咏史

独负高世资,冥冥寄浮俗。

卞子去不归,何人辩荆玉。

鬻舂意不浅,污迹身岂辱。

鸾铩乐迍邅,虬蟠甘窘束。

五噫谲且正,可以见心曲。

形式: 古风 押[沃]韵

咏史

田氏门下客,冯公众中贱。

一朝市义还,百代名独擅。

始知下客不可轻,能使主人功业成。

借问高车与珠履,何如卑贱一书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