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白敏中圣德和平致兹休运岁终功就合咏盛明呈上

萧关新复旧山川,古戍秦原景象鲜。

戎虏乞降归惠化,皇威渐被慑腥膻。

穹庐远戍烟尘灭,神武光扬竹帛传。

左衽尽知歌帝泽,从兹不更备三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边塞归附、国力昌盛的景象。开篇“萧关新复旧山川,古戍秦原景象鲜”两句,通过对比新旧山川和古老的军事要塞,表达了对恢复旧日疆土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萧关"指的是边关的萧瑟声响,而"秦原"则是古代秦朝的广阔原野,这里用来代表辽阔的北方疆域。

接下来的“戎虏乞降归惠化,皇威渐被慑腥膻”两句,展示了边疆民族因受到朝廷恩泽而归顺,反映出中央王朝的强盛和对外的影响力。"戎虏"指的是北方的少数民族,而"乞降"则表明他们自愿投降,并接受了汉族文化的熏陶。

中间部分“穹庐远戍烟尘灭,神武光扬竹帛传”两句,描绘了一种边塞安宁、军事堡垒废弃的场景。"穹庐"是指遥远的戍楼,而"烟尘灭"则暗示了战争的消失和和平的到来。"神武光扬"则展示了中央王朝的神圣威力,通过"竹帛传"(即用竹帛书写的文书)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威力的传播。

最后,“左衽尽知歌帝泽,从兹不更备三边”两句,则表达了对皇帝恩德的赞颂,以及因国力强盛而无需再为边疆防御操心。"左衽"特指中原汉族,而"尽知"则意味着全体臣民都能感受到皇帝的恩泽;"从兹不更备三边"则表明自此之后,无需再准备对付北方三边(即辽东、辽西、云南等地区)的防御。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衔接,展现了一个由战乱到和平、由分裂到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于中央集权和文化认同的期待。

收录诗词(3)

魏扶(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赋愁

愁,迥野,深秋。生枕上,起眉头。闺閤危坐,风尘远游。

巴猿啼不住,谷水咽还流。

送客泊舟入浦,思乡望月登楼。

烟波早晚长羁旅,弦管终年乐五侯。

形式: 词牌: 一七令 押[尤]韵

自御史左授山阳丞

朝升照日槛,夕次下乌台。

风竿一眇邈,月树几裴回。

翼向高标敛,声随下调哀。

怀燕首自白,非是为年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奉酬韦祭酒偶游龙门北溪忽怀骊山别业因以言志示弟淑奉呈诸大僚之作

有美朝为贵,幽寻地自偏。

践临伊水汭,想望灞池边。

是遇皆新赏,兹游若旧年。

藤萝隐路接,杨柳御沟联。

道惬神情王,机忘俗理捐。

遂初诚已重,兼济实为贤。

迹是东山恋,心惟北阙悬。

顾惭经拾紫,多谢赋思玄。

未躧中林步,空承丽藻传。

阳春和已寡,扣寂竟徒然。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长门怨

长安桂殿倚空城,每至黄昏愁转盈。

旧来偏得君王意,今是无端宠爱轻。

窈窕容华为谁惜,长门一闭无行迹。

闻道他人更可怜,悬知欲妒终无益。

星移北斗露凄凄,罗幔襜襜风入闺。

孤灯欲灭留残焰,明月初团照夜啼。

向月唯须影调逐,不如畴昔同八屋。

云浮彫练此城游,花缀珠衾紫台宿。

自从捐弃在深宫,君处芳音更不通。

黄金买得《长门赋》,祇为寒床夜夜空。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