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龙睡抱明月,我来窥碧浔。
撄鳞徒有志,探颔本无心。
雷去春霖足,云归夜水深。
馀波应不惜,好为濯尘襟。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深邃的山谷景象,诗人以“龙睡抱明月”开篇,营造出一幅神秘的画面。龙在中国文化中是权力与力量的象征,它在这里安然沉睡,似乎在守护着某种宝贵之物。而“抱明月”则让人联想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我来窥碧浔”一句表明诗人的到来和对周遭环境的观察。这里的“我”可能代表诗人本身,而“碧浔”则是清澈的溪流,诗人通过窥视这溪流,似乎在寻找内心的宁静或灵感。
“撄鳞徒有志,探颔本无心”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某种情怀。“撄鳞”指的是鱼鳞,通常用来比喻困难和障碍,而“探颔”则是探查头颈之意。这两句话可以理解为诗人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只有志向而没有过多的杂念。
“雷去春霖足,云归夜水深”描绘了一幅春天雷雨之后的情景。雷声远去,春雨充沛,云朵在夜晚归宿,而河中的水变得更加深邃。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同时也映照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深邃。
最后,“馀波应不惜,好为濯尘襟”表达了诗人对清澈溪水的一种珍视之情。这里的“馀波”是指波光粼粼的水面,而“濯尘襟”则是一种洗涤尘世烦恼的心境。这两句话传递出诗人通过接触自然,希望洗净心灵、超脱尘俗的愿望。
整首诗通过对山谷景象的描绘,以及诗人与自然的互动,展现了诗人内在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深刻体会。
不详
平日江干过,南屏首重回。
不妨图里见,曾是梦中来。
近市楼台逼,高城鼓角催。
老年知涉世,临事却衔枚。
江左风流恐未真,南州人物竟成尘。
全家莫恨瘿张丑,四国且图山作邻。
小漏天光浑失热,绿槐树盖始知春。
柴扉昼钥能高枕,一到华胥胜路人。
共愁明月照空杯,莫逐时人溺死灰。
百日酒随山客尽,一年春逐海棠回。
门无辙迹草自长,燕不世情贫肯来。
豆饭芋羹容易继,明朝花落不重开。
五云入梦翠浮空,正在高阳巴里中。
八叶蓂含天露绿,千年桃映海波红。
流钱远裔争推晏,青史何人独比雄。
白面门生指椿桧,愿肩华发倚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