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二首(其一)

少年多意气,老去一分无。

闭户了冬至,日长添数珠。

北风不贷节,鸿雁天南驱。

乌帽亦何幸,七日守屋庐。

石炉深炷火,撩乱一榻书。

只可自怡悦,不堪寄张扶。

形式: 古风

翻译

年轻时充满活力和激情,随着年龄增长,这种精神逐渐减少。
在冬至这一天,我关上门度过,白天变长,仿佛时间在增加。
冬天的北风吹来,毫不留情,大雁向南方飞去。
戴着黑色帽子的我,何其幸运,能在家中度过七天。
石制的火炉中燃起熊熊火焰,书籍散落在床榻上。
这样的生活只能自我享受,不适合寄托给他人。

注释

少年:年轻的时期。
意气:活力和激情。
老去:随着年龄增长。
一分无:逐渐减少。
闭户:关门。
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日长:白天变长。
数珠:比喻时间的流逝。
北风:冬季的寒风。
贷节:宽容季节变化。
鸿雁:大雁。
天南驱:向南方飞。
乌帽:黑色帽子。
何幸:何其幸运。
石炉:石制火炉。
深炷火:熊熊燃烧的火。
撩乱:散乱。
一榻书:满床的书籍。
自怡悦:自我享受。
不堪:不适合。
寄张扶:寄托他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从青春年少到老去的转变过程,以及诗人对冬至时节的感受。首句“少年多意气”展现出年轻时的豪情壮志,而“老去一分无”则感慨岁月无情,随着年龄的增长,锐气逐渐消磨。诗人闭门度过了冬至,感受到白天变长,生活节奏似乎在冬季减慢,这让他有时间静心添置日晷(数珠)来计算时光。

“北风不贷节”形象地写出冬日严寒,连季节的转换都毫不留情。鸿雁南飞,象征着自然的变迁和时光的流转,诗人感叹自己只能守在屋内,戴着乌帽,度过这个季节。他在石炉旁燃起温暖的火,沉浸在书海中,享受孤独的阅读时光。

最后两句“只可自怡悦,不堪寄张扶”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宁静生活的满足,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孤寂,因为这样的生活并不适合与人分享,只能独自品味。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冬至为背景,寓含了诗人对人生阶段的感慨和对内心世界的独白。

收录诗词(657)

陈与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字:去非
  • 号:简斋
  • 生卒年:1090-1138

相关古诗词

出山宿向翁家

纸坊山绝顶,直下夕阳斜。

却看来路处,南北两岩花。

田翁邀客宿,笑指林下家。

问我出山意,无乃贵喧哗。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出山道中

雨歇澹春晓,云气山腰流。

高崖落绛叶,恍如人世秋。

避地时忽忽,出山意悠悠。

溪急竹阴动,谷虚禽响幽。

同行得快士,胜处频淹留。

乘除了身世,未恨落房州。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北风

北风掠野悲岁暮,黄尘涨街人不度。

孤鸿抱饥客千里,性命么微不当怒。

梅花欲动天作难,蓬飞上天得盘桓。

千里卧木枝叶尽,独自人间不受寒。

形式: 古风

北征

世故信有力,挽我复北驰。

独冲七月暑,行此无尽陂。

百卉共山泽,各自有四时。

华实相后先,盛过当同衰。

亦复观我生,白发忽及期。

夕云已不征,客子今何之。

愿传飞仙术,一洗局促悲。

被襟阆风观,濯发扶桑池。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