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听。窗外寒虫彻夜鸣。声声絮,莫也诉离情。
这首《十六字令·蟋蟀》由清代诗人陈珍瑶所作,以“听”开篇,引出窗外寒虫彻夜鸣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深夜静谧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
“窗外寒虫彻夜鸣”,首先描绘了秋夜中寒虫的叫声,它们在寂静的夜晚持续不断地鸣叫,仿佛是自然界中的一曲悲歌。这里的“寒虫”不仅指具体的昆虫,也象征着孤独、寂寞和时间的流逝。
“声声絮,莫也诉离情”,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的表达。寒虫的鸣叫声如同絮语,它们或许在诉说着与季节更替相关的离别之情。这里的“离情”不仅仅是指生物间的分离,更蕴含了对时光流转、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整首词通过简练的语言,将自然界的细微声音与深刻的情感相融合,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背后深层意义的洞察与思考。通过寒虫的鸣叫,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生命哲理的探索,给人以深思。
不详
重帏瑟瑟西风逗。又是黄昏后。那堪楼外雨阑珊。
转觉今宵犹较、昨宵寒。知音一去添凄恻。
别恨和谁说。挑灯听尽漏迢迢。
懒向碧纱窗下、把琴调。
莫为离情消瘦。转瞬红闺携手。
屈指近元宵,姊妹团圞如旧。知否。知否。
恰好月圆时候。
闲阶小立,忽一钩月到,乱花影碎。
玉砌雕栏凉意足,别换一番欢意。
万斛离愁,一时顿释,且是寻闲味。
临风独想,旧愁更莫提起。
小窗镇日恹恹,嫦娥应笑,惜泪珠空废。
露浸罗衣莲漏永,不把窗儿深闭。
萤逗疏帘,凉生团扇,金兽香销未。
桐阴坐久,唠唠何处犬吠。
别恨无端浓似酒。扫去还来,夜夜添消瘦。
百八牟尼常在手。堪怜怊怅还依旧。
纸阁芦帘寒乍透。无绪无情,生怕黄昏后。
一点灯儿呆独坐。灯花还解怜侬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