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秋涧惠兰韵

竹兰臭味古来同,同处元非造化工。

墨竹方生秋涧上,紫兰已到鲁斋中。

筑台移玉尊清惠,运笔挥金尚古风。

却似高人来伴我,幽芬日日透帘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竹与兰花自古以来气味相同,它们本就非人工刻意雕琢。
新生的墨竹在秋涧边生长,紫色的兰花已经盛开在鲁斋之中。
在筑起的平台上,清雅的玉杯被举起,挥毫泼墨间展现出古老的风范。
这情景就像高洁之士陪伴着我,幽香每天穿透帘幕飘进屋内。

注释

竹兰:竹子和兰花。
臭味:这里指香气。
造化:自然生成,大自然。
墨竹:以墨色描绘的竹子,可能指画中的竹。
秋涧:秋天的山涧。
鲁斋:书房,主人读书的地方。
筑台:建造平台。
玉尊:珍贵的酒杯。
运笔:挥毫书写。
尚:崇尚,保持。
古风:古代的风格。
高人:品格高尚的人。
幽芬:清淡的香气。
帘栊:窗帘或窗户。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享受自然之美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对竹、兰等植物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高洁和清新的追求。

“竹兰臭味古来同”一句,直接点出了竹和兰这些植物自古以来就以其清雅脱俗而著称,它们不需要任何人工的雕饰,就已经散发出特有的香气。

“同处元非造化工”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自然之物的纯粹,不需任何人为的装饰或加工。这里的“同处”指的是竹和兰常相伴生长,而“元非造化工”则是说它们保持着原始的状态,没有经过人工的改造。

接着,“墨竹方生秋涧上,紫兰已到鲁斋中”,诗人具体描绘了自己居住的环境。墨竹即墨绿色的竹子,在秋天的溪流边刚开始萌芽,而紫兰则已经到了诗人的书房之中。这两句生动地勾勒出一幅清幽雅致的自然景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这种环境的喜爱。

“筑台移玉尊清惠,运笔挥金尚古风”表达了诗人对于艺术和精神追求的态度。这里的“筑台移玉尊清惠”可能是指一种超脱尘世、崇尚自然纯净之美的情操,而“运笔挥金尚古风”则显示出诗人在书法或绘画上的高雅情趣,保持着古典风格。

最后,“却似高人来伴我,幽芬日日透帘栊”一句,则是诗人自喻,感叹自己就像隐士一般,每天都能从这些自然之物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安慰。这里的“幽芬”形容兰花的清香,而“透帘栊”则是说这种香气每天都能穿过窗棂,弥漫在诗人的居所之中。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高洁、纯净和古典美学的追求,以及对超脱世俗、与自然合一生活理想的向往。

收录诗词(454)

王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宋宁宗庆元三年,卒于度宗咸淳十年,年七十八岁。少慕诸葛亮为人,自号长啸,三十岁后以为“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遂改号鲁斋。金华(今属浙江)人。从何基学,以教授为业,曾受聘主丽泽、上蔡等书院。度宗咸淳十年卒,年七十八,谥文宪。柏著述繁富,有《诗疑》、《书疑》等,大多已佚。其诗文集《甲寅稿》亦已佚,明正统间六世孙王迪裒集为《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由义乌县正刘同于正统八年(一四四三)刊行。事见《续金华丛书》本卷末附《王文宪公圹志》,《宋史》卷四三八有传

  • 字:会之
  • 籍贯:婺州金华
  • 生卒年:1197-1274

相关古诗词

和胡子升大欠韵

能践其形亦甚难,天高地下我中间。

读书未造精微阃,处世应迷利欲关。

勉勉工夫何假字,区区绘事岂真颜。

须知天赋元无欠,还尔当时勿恃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和赵师日韵二首(其二)

我生无燕颔,四壁笑相如。

门巷堪罗雀,灯窗且读书。

老来心事懒,贫后故人疏。

尚有多情月,时时到子庐。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和赵师日韵二首(其一)

佳士温其玉,相亲意豁如。

窗前千个竹,灯下一编书。

交道无穷达,人情自密疏。

清风明月夜,或可访吾庐。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和通斋密窝韵二首(其二)

密密窝中克己私,人心才动最惟危。

诚身有道须明善,暗室之中莫自欺。

凛凛知风知显处,兢兢不睹不闻时。

圣师欲到无言地,子贡当年也未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