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卖花声·月夜闻歌》由清代诗人许禧身所作,描绘了一幅月夜听歌的宁静画面。
首先,“风静夜泠泠”,开篇即以“静”字点题,营造出夜晚的宁静氛围。接着,“何处箫声”一句,引出主题——月夜之中的音乐。箫声在夜色中传来,其音韵“历历”而“分明”,仿佛每一音符都清晰可辨,妙不可言。特别指出“一枝斑竹好”,斑竹因其独特的纹理和声音特质,在古代常被用于制作乐器,此处巧妙地将乐器与自然景观结合,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艺术感。
“衙鼓点轻轻。已报初更。”衙鼓是古代官府报时的工具,轻柔的鼓声与夜的寂静相映成趣,暗示时间的流逝,同时也为听歌的场景增添了一丝庄严与肃穆。这句不仅描绘了时间的流转,也暗示了听者内心的平静与专注。
“露华如水洗中庭。”月光下的露珠如同清水般晶莹剔透,洗净了庭院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这一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月夜的宁静与美好。
最后,“且喜窗前明月满,背了红灯。”表达了听者对月光的喜爱,选择在明亮的月光下享受音乐,而不是依赖灯光。这一细节体现了听者对自然之美的崇尚,以及对音乐纯粹欣赏的态度。
整体而言,《卖花声·月夜闻歌》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月夜听歌场景,展现了音乐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美好,以及听者内心世界的宁静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