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谢应芳所作的《漫兴十首》中的第十首,表达了对时局动荡和百姓疾苦的深深忧虑。首句"近闻哀痛诏",点出诗人关注的是国家的不幸消息,可能是皇帝发布的悲痛诏书,暗示了战乱或重大丧事的发生。"使者出江东"进一步描绘使者出行的情景,可能与朝廷应对危机有关。
第二句"兵革何时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战争何时能够结束的期盼,反映出社会的不安定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车书四海同"则是对理想状态的向往,希望天下能实现文化交融,共享和平。
"落梅春雨后,芳草夕阳中"两句描绘了一幅略带凄凉的春景,落梅和春雨象征着春天的短暂和变迁,而芳草和夕阳则寓示着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为全诗增添了哀婉的气氛。
最后两句"俯仰长流涕,穷涂一老翁"直抒胸臆,诗人涕泣不止,作为一个身处困厄的老者,他深感无力改变这动荡的局面,只能在忧国忧民的情绪中度日。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朴素,通过个人的哀痛感受,反映了元末明初动荡时期的社会现实和诗人对和平统一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