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雨来石壁,飘然空外泻。

远树湿残红,徘徊莺不下。

好鸟尚惜春,孤花已报夏。

铁马从东来,阴云惨欲射。

谁向蟠溪隐,蓑笠恐不暇。

寄愁与东风,注目寒江夜。

形式: 古风 押[祃]韵

鉴赏

这首清代诗人贺贻孙的《雨》描绘了一幅雨中景色,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的动态美和季节转换的微妙。首句“急雨来石壁,飘然空外泻”形象地刻画了雨点猛烈地击打在石壁上,然后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的情景,富有力度和空间感。

接下来,“远树湿残红,徘徊莺不下”通过湿润的远树和不愿离去的黄莺,传达出雨后清新与生机,以及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惋惜。"好鸟尚惜春,孤花已报夏"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季节更替,鸟儿珍惜春光,而孤独的花朵预示着夏天的到来。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了雨势的变化和诗人的情感投射:“铁马从东来,阴云惨欲射”,这里的“铁马”暗喻风雨之强劲,阴云密布,仿佛带着杀气。诗人担忧在这样的天气下,隐居蟠溪的人可能连蓑笠都来不及准备。

最后两句“寄愁与东风,注目寒江夜”表达了诗人将内心的忧虑寄托给东风,同时凝视着寒冷江面的夜晚,透露出一种深深的忧虑和对友人的关切。

整体来看,贺贻孙在这首诗中以雨为媒介,寓情于景,展现了自然与人的情感交融,既有对季节更替的感慨,也有对友人的挂念,情感深沉而富有诗意。

收录诗词(4)

贺贻孙(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秋怀(其一)

蟋蟀复蟋蟀,听尔当窗织。

秋声从尔出,万籁又瑟瑟。

清商本无心,耳目漫相易。

塞北有佳人,玉颜不及惜。

长抱悲秋心,徘徊泪沾臆。

晚雨滴芙蓉,如见明妃泣。

年年胭脂山,负此高秋色。

形式: 古风

秋怀(其二)

霜气饱黄花,霞光醉白鸟。

山高秋复高,秋逐烟与草。

物性相因缘,谁能割昏晓。

我心同孤月,淡荡寄天表。

不夜魄常圆,无云风自扫。

秋色本自如,何劳费幽讨。

世人贵耳目,漫羡素娥皎。

蹑梯上广寒,不识门前道。

惆怅月中人,银丸弄空藻。

形式: 古风

寓栗坪茅屋

结茅天半渺无涯,静夜空山绝物华。

梦里风声翻纸帐,雨边萤影落镫花。

青精味易和粗饭,绿柏香难斗苦茶。

独喜埋名今渐久,无人问字到山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王安又招同施次仲周鹤田诸君游响山兼访杓司不值

探山只数里,倚棹变阴晴。

草树依城转,凫鸥傍水轻。

松风生夜色,人语杂溪声。

隐者不可见,空余钓石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