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深寺庙的宁静与孤独,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和内心世界的深邃。
"乱山苍苍溪曲盘,烟林漠漠风生寒。" 这两句设定了一种荒凉而又神秘的自然环境,山川蜿蜒,溪流曲折,林中烟雾弥漫,风吹过时带着几分寒意,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地幽景绝岂易到,中隐萧寺环峰峦。" 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寺庙所处位置的偏远与难以到达,它隐藏在深山之中,被连绵的山峰环抱,这种地理位置加剧了寺庙的隔绝感。
"山僧淳朴寺亦古,筑室为堂蔽风雨。" 这两句描写了居住于此的僧人纯真质朴,以及寺庙本身的古老和坚固,它不仅是僧人的栖息之所,也是抵御自然风雨的避难所。
"深静岂与众缘同,万法不传归妙处。"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寺庙深静氛围的赞美,以及对其中蕴含的深奥佛法的向往,这里所说的“众缘”是指世俗的纷争和牵绊,而“万法不传”则暗示了佛法的高深莫测,只有在这般深静之处才能领悟。
"堂前流水自涓涓,屋外松篁不计年。" 这两句描写了寺庙前的清泉和周围古老的松树,这些景物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时间的流逝,同时也强化了诗人对时间之外静谧世界的向往。
"衲子一念俱已尽,不数岁月明晦迁。"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心境,他已经将尘世间的一切烦恼和牵挂都抛诸脑后,不再计较世俗中的岁月更替。
"我来兹堂息尘虑,终日忘形得深趣。" 这两句直接表明了诗人来到这座寺庙的初衷,那就是摆脱尘世的忧虑,通过终日的静坐忘却形骸,获得内心的深邃乐趣。
最后两句"明朝缰锁西复东,谩写微言题所寓。" 则是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解脱束缚、自由自在的向往,以及想要留下些许文字,记录这份难得的宁静和超然。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寺庙氛围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是一篇高质量的山水田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