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识有遗予以紫石砚者谓是下岩石名曰玉斗予自湖南再转之岭畏行李重滞旧所用委弃不存正以无砚为窘得之喜甚且爱其名捧而戏之曰亚父后尔尚无恙耶为赋此

眼如鸲鹆色如肝,此语传闻谩有年。

李观匣中方念往,范增撞后岂知全。

临池欲试曾亲滴,把墨重看未忍研。

何幸却同郴笔句,贮云含雾到封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眼睛像鸲鹆(一种鸟)的颜色,皮肤如肝脏般深沉,这样的描述流传已久。
李观(人名)在盒中怀念过去,范增(《史记》中的人物)事后的悔悟又怎能预知一切。
他曾亲自在砚池边尝试,看着墨块不舍研磨。
能与郴州(地名)的名笔相提并论,实属幸运,期待它的墨迹如云雾般飘逸到封川(地名)。

注释

鸲鹆:一种类似鹦鹉的鸟,羽毛黑色,眼睛鲜艳。
谩:空、徒然。
李观:诗中人物,具体身份未知。
范增:《史记》中项羽的谋士,此处可能象征性地表达后悔之意。
亲滴:亲自研磨墨水。
封川:地名,诗中用来形容墨迹的去向。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郑刚中的作品,题为《紫石砚戏作》。诗中描述了诗人得到一块名为“玉斗”的紫色石砚,这砚台据说出自下岩石,因其珍贵而被赠予。诗人回忆起自己曾在湖南辗转,因行李繁重而舍弃了原来的砚台,如今得到这块砚,感到十分欣喜。他戏称砚台为“亚父”,表达了对砚台的喜爱,并借此机会抒发感慨,感叹物换星移,砚台犹在,而旧时人事已非。

诗的首联“眼如鸲鹆色如肝”形象地描绘了砚台的颜色和形状,可能是指砚台的色泽深沉,犹如鸲鹆的眼睛或肝脏。颔联通过李观和范增的故事,暗示砚台虽经辗转,但仍然完好,如同范增在鸿门宴后的命运转折。颈联写诗人亲自试砚,珍惜地把玩,不忍心研磨,表现了他对砚台的珍视。尾联则以“何幸却同郴笔句”表达庆幸之情,将砚台与历史上著名的“郴江笔”相提并论,寓意其品质非凡。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砚台这一小小的物品,寄寓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当下生活的满足。

收录诗词(678)

郑刚中(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抗金名臣。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年六十七岁。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初刚中尝为秦桧所荐;后桧怒其在蜀专擅,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桧死,追谥忠愍。刚中著有北山集(一名腹笑编)三十卷,《四库总目》又有周易窥余、经史专音等,并传于世

  • 字:亨仲
  • 籍贯: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
  • 生卒年:1088年—1154年

相关古诗词

砌下黄菊暮秋始开为赋此篇

小栏培土待重阳,雨洗金钱未肯忙。

终藉九秋扶正色,谁能三嗅为清香。

陶潜属意空诗好,胡广随缘却寿长。

古昔风流无处问,碎花浮泛一尊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秋夜山居

路转城西一里馀,不妨山径自崎岖。

四邻酒熟人常笑,万木秋深叶不枯。

空翠入窗浓欲滴,夜凉扶月静尤孤。

有时虽是风翻屋,赖我元无屋上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秋夜闻雨

海风吹屋乱疏更,花结灯昏背短檠。

暑避新凉知有渐,酒扶孤梦未曾成。

满帘都作芭蕉响,四壁时兼络纬声。

晓起茅檐落馀滴,炉香痴坐不妨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草亭远望

村舍无楼可望远,茅亭远望似登楼。

饱看聚散云无住,最爱萦回水自由。

诗思已随芳草动,春寒少为好山留。

谁将裘马换美酒,与我同消万古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