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代末年至元初时期的诗人郑思肖所作,名为《十三砺十首》的第一首。诗中表达了一种深沉的道德与哲学思考,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我有一卷书,仗之以为命。” 开篇即以“一卷书”作为自我立身之本,强调了知识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如同生命一般不可或缺。“仗之以为命”,形象地表达了书籍对于诗人的意义,不仅是一种知识的源泉,更是精神的支柱。
“所言非奇辞,教人归于正。” 这一句揭示了这卷书的内容并非华丽辞藻堆砌的奇谈怪论,而是教导人们回归正道,追求道德与真理。这种正直与真诚的态度,是诗人对自己和他人都有着高标准的要求。
“昭昭灵台间,生死明于镜。” “灵台”在这里指的是心灵深处,诗人认为在内心深处,能够清晰地映照出生命的真谛和价值。这一句通过比喻,强调了内心的光明与清明对于理解生命意义的重要性。
“愿为大医王,普治众生病。” 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希望成为一位能治愈人心疾病的大医王,即希望通过自己的智慧与道德力量,帮助他人解决心灵上的困惑与痛苦,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这种理想化的愿景,体现了诗人对人类社会的深切关怀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郑思肖对于知识、道德、内心光明以及社会和谐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为改善世界做出贡献的理想主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