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砺十首(其一)

我有一卷书,仗之以为命。

所言非奇辞,教人归于正。

昭昭灵台间,生死明于镜。

愿为大医王,普治众生病。

形式: 古风 押[敬]韵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末年至元初时期的诗人郑思肖所作,名为《十三砺十首》的第一首。诗中表达了一种深沉的道德与哲学思考,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我有一卷书,仗之以为命。” 开篇即以“一卷书”作为自我立身之本,强调了知识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如同生命一般不可或缺。“仗之以为命”,形象地表达了书籍对于诗人的意义,不仅是一种知识的源泉,更是精神的支柱。

“所言非奇辞,教人归于正。” 这一句揭示了这卷书的内容并非华丽辞藻堆砌的奇谈怪论,而是教导人们回归正道,追求道德与真理。这种正直与真诚的态度,是诗人对自己和他人都有着高标准的要求。

“昭昭灵台间,生死明于镜。” “灵台”在这里指的是心灵深处,诗人认为在内心深处,能够清晰地映照出生命的真谛和价值。这一句通过比喻,强调了内心的光明与清明对于理解生命意义的重要性。

“愿为大医王,普治众生病。” 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希望成为一位能治愈人心疾病的大医王,即希望通过自己的智慧与道德力量,帮助他人解决心灵上的困惑与痛苦,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这种理想化的愿景,体现了诗人对人类社会的深切关怀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郑思肖对于知识、道德、内心光明以及社会和谐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为改善世界做出贡献的理想主义情怀。

收录诗词(403)

郑思肖(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画家。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 字:忆翁
  • 籍贯:连江(今属福建)
  • 生卒年:1241~1318

相关古诗词

十三砺十首(其二)

穷阴有巨蛇,蜿蜒数千里。

磨牙雨毒雾,闻其气者死。

我心不回邪,纵毒徒为尔。

终将飞剑去,一击化为水。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十三砺十首(其三)

哀哉大数乖,妖魔填虚空。

劫雨坏世界,欲与大海通。

群愚扪空走,夺命鬼手中。

阴极集万恼,愿天生暖风。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十三砺十首(其四)

苍苍南山松,特立孤峰巅。

身此至正气,性于太初前。

流泉近灵物,鬼饮之亦仙。

况抱长生宝,永荫娑婆天。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十三砺十首(其五)

大哉万物母,清净光薿薿。

独尊而为帝,天地亦其子。

我见我之身,弹指魔王死。

欢喜独自笑,清风万万里。

形式: 古风 押[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