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氏自仪真招宝觉师住持以诗促行

白沙太守性多能,儒业箕裘祖佛灯。

酒减三分留待客,草高一丈远招僧。

见成斋饭非长计,创立丛林是大乘。

好住沩山十年后,牯牛烂攒不须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翻译

白沙太守才能广泛,儒家传承像佛灯般照亮。
酒只剩三分,特意为客人留存,草丛高过一人,招来远方僧人。
施舍斋饭不是长久之计,创建寺庙才是弘法大愿。
期待你在沩山过得好,十年后即使牛皮破烂,也不需捆绑。

注释

太守:地方行政长官。
箕裘:家族传统。
佛灯:佛教的象征,指智慧之光。
草高一丈:形容草丛茂盛。
招僧:邀请僧人。
斋饭:僧侣的斋食。
长计:长远打算。
丛林:佛教术语,指僧众聚居之地。
大乘:佛教中指能度众生的大法。
沩山:地名,位于中国湖南。
牯牛烂攒:比喻牛皮破旧不堪。
绳:捆绑的绳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太守的生活状态和他的佛学修为。"白沙太守性多能"一句,表明太守不仅政务才能出众,而且在佛法修持上也有独到之处。"儒业箕裘祖佛灯"则指他既有儒家文化的根底,又继承了佛教的智慧光芒。

接下来的两句,通过对酒和草的描写,展示了太守待客之道和招纳僧人的雅量。"酒减三分留待客"表明他慷慨好客,愿意节省开支以款待来访者;而"草高一丈远招僧"则形象地展现了他的佛教情怀与广纳僧众的胸怀。

"见成斋饭非长计"可能是在暗示太守对物质生活不以久远计较,而是专注于精神修持。"创立丛林是大乘"则明确指出他建立寺院,是为了弘扬佛法,实践大乘精神。

最后两句,"好住沩山十年后,牯牛烂攒不须绳"描写了太守在沩山十年的修行生活,到了忘我境界,以至于牲畜都能自由无羁,不需束缚。整首诗通过对太守日常生活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一种超脱物外、达观自在的人生态度。

收录诗词(715)

王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别双鹅

绿水波浮雪羽光,只今便住白云乡。

争前故眼如相恋,莫是空高少稻梁。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听琴赠远师

世人倾耳听繁音,太音古淡难为听。

有如广庭题旌夏,或者惊遁疑有神。

当时舜床调五弦,薰风煽物无穷人。

若言造化不爱玩,安得感君回阳春。

遗音相继嗣者谁,穷山缁侣黄冠师。

非干此意乐穷静,世路自与相参差。

我今试听清风操,野鹤孤猿对残照。

琅琊山下醉翁吟,分明拨向琴中调。

人言大弦如玉温,小弦廉折亮以清。

春秋自是隔寒暑,天地不得令偕行。

岂如七弦转十指,劲节谐音同到耳。

乃知造化在指端,岂但高山与流水。

道人不肯长怀珍,亦曾挟艺游车尘。

高门八字惊未见,脱赠往往捐千纯。

如今飘泊困长路,更觉世味难将迎。

应将感怆赴琴曲,一听万虑罗心兵。

道人勿苦生冰炭,古道须信非人情。

哀音果要洗俗耳,更去娇弦三两声。

形式: 古风

吴兴苦雨

黄流浑浑弥川渎,此邦不求长自足。

人家蚕治怕桑寒,阶下决明随意绿。

朝来横急如少止,忙乱车沟畎秧水。

还君膏泽莫贪功,放出扶桑照千里。

形式: 古风

怀范子以诗赠之

开正占晴符古语,便谓春风遍花坞。

那知天意不可谋,才告休期便风雨。

急追令节已难寻,卧向空斋思胜侣。

可怜十步五步宽,似隔千山万山阻。

今朝冯夷巧作便,剪刻天花散飞舞。

峭寒燠沐两不同,况是南箕正三鼓。

若求此花胜彼花,少霁威严无用武。

桑钱未出土未兴,缓给丰膏亦无苦。

半分僧室依环堵,满目愁来不堪数。

需公排日作好诗,细破春愁看几许。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