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同尤延之提举庐山杂咏十四篇(其四)栖贤院三峡桥

两岸苍壁对,直下成斗绝。

一水从中来,涌潏知几折。

石梁据其会,迎望远明灭。

倏至走长蛟,捷来翻素雪。

声雄万霹雳,势倒千嵽嵲。

足掉不自持,魂惊讵堪说。

老仙有妙句,千古擅奇崛。

尚想化鹤来,乘流弄明月。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三峡桥的壮丽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水流从高处奔腾而下的磅礴气势,以及石梁与水流交汇时的壮观场景。

首句“两岸苍壁对,直下成斗绝”,描绘了两岸峭壁相对,水流直冲而下的景象,形成了一种险峻的美。接着,“一水从中来,涌潏知几折”,描述了水流从高处奔腾而下,经过多次曲折,最终汇入三峡桥的情景。这种动态的描绘,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水流的冲击力和速度。

“石梁据其会,迎望远明灭”则进一步展示了三峡桥的地理位置和结构特点。石梁作为水流与地面的交汇点,既稳固又神秘,远望时时隐时现,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接下来,“倏至走长蛟,捷来翻素雪”,通过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水流如同长蛟般迅速滑过,又如翻滚的白雪般洁白,形象地表现了水流的动态美。

“声雄万霹雳,势倒千嵽嵲”则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强调了水流的震撼力。水流的声音如同雷鸣,势如高山倒下,展现了水流的雄伟和力量。最后,“足掉不自持,魂惊讵堪说”,表达了诗人面对如此壮观景象时的震撼和敬畏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然之美超越言语所能表达的极限。

“老仙有妙句,千古擅奇崛”是对前人诗句的赞美,表明了诗人对古代文人描绘自然美景的敬仰。最后一句“尚想化鹤来,乘流弄明月”,表达了诗人希望像传说中的仙人一样,能够化身为鹤,乘着水流,享受月光下的宁静与自由,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和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庐山三峡桥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神秘,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向往。

收录诗词(1440)

朱熹(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一字仲晦,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字:元晦
  • 号:晦庵
  • 籍贯:云谷老
  • 生卒年: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

相关古诗词

奉同尤延之提举庐山杂咏十四篇(其五)西涧清净退庵

凌兢度三峡,窈窕复一原。

绝壁拥苍翠,奔流逝潺湲。

闻昔避世人,寄此茅三间。

壮节未云远,高风杳难攀。

深寻得遗墟,缚屋临清湾。

坐睨寒木杪,飞泉閟云关。

兹游非昔游,累解身复闲。

保此清净退,当歌不能谖。

形式: 古风

奉同尤延之提举庐山杂咏十四篇(其六)卧龙庵武侯祠

空山龙卧处,苍峭神所凿。

下有寒潭幽,上有明河落。

我来爱佳名,小筑寄幽壑。

永念千载人,丹心岂今昨。

英姿俨绘事,凛若九原作。

寒藻荐芳馨,飞泉奉明酌。

公来识此意,顾步惨不乐。

抱膝一长吟,神交付冥漠。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奉同尤延之提举庐山杂咏十四篇(其七)万杉寺

休沐聊命驾,驾言何所之。

行寻庆云寺,想像昭陵时。

门前杉径深,屋后杉色奇。

空山岁年晚,郁郁凌寒姿。

当年雨露恩,千载有馀滋。

匠石不敢睨,孤标俨相持。

更启石室藏,仰瞻天像垂。

愿以清净化,永为太平基。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奉同尤延之提举庐山杂咏十四篇(其八)开先漱玉亭

奇哉康山阳,双剑屹对起。

上有横飞云,下有瀑布水。

崩腾复璀璨,佳丽更雄伟。

势从三梁外,影落明湖里。

平生两仙句,咏叹深仰止。

三年落星湾,怅望眼空眯。

今朝随杖屦,得此弄清泚。

更诵玉虹篇,尘襟谅昭洗。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