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危府教(其三)

行脚诸方履历深,似禅和子寄丛林。

试拈朝报一转语,以道观之无损心。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翻译

行走各地的经历深厚,如同禅和子在丛林中修行。
尝试从早报中选取一句话,用它来观察,不会伤害心灵。

注释

行脚:云游四方,四处奔波。
诸方:各个地方。
履历:经历。
深:深厚。
似:如同。
禅和子:佛教名词,指修行者。
寄:寄居。
丛林:佛教术语,比喻僧侣聚集的地方。
试拈:试着选取。
朝报:早报,指每日新闻。
一转语:一句格言或警句。
以:用。
道观:观察,理解。
之:的。
无损:不损害。
心:心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过的作品,名为《和危府教(其三)》。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心境。

“行脚诸方履历深”,表达了诗人长时间漂泊各地,脚步遍布于诸多地方,行走的深度也象征着经历的丰富和情感的累积。这里的“履历深”不仅指身体上的流转,更有心灵上的磨练。

“似禅和子寄丛林”,则是说诗人像一位隐居的高僧,选择在丛林中寄托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于内心平静与外界喧嚣的态度,他宁愿远离尘世,寻求心灵的安宁。

“试拈朝报一转语”,这里的“朝报”可能指的是官方发布的信息或者是时事新闻。“一转语”则表示诗人只是轻轻地翻阅这些信息,没有过多的在意。这反映出诗人的超然态度,他并没有被世间的纷争所动摇。

“以道观之无损心”,这句话表达了诗人通过道家思想来观察世界,从而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净。这里的“无损心”意味着诗人的内心世界不受外界干扰,始终保持纯净无瑕。

总体来说,这首诗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他通过禅宗和道家的思想来修炼自己,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收录诗词(449)

刘过(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

  • 字:改之
  • 号:龙洲道人
  • 籍贯: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
  • 生卒年:1154~1206

相关古诗词

明州观大阅

书生灯窗困毛锥,说著刀剑何时持。

忽闻殷殷金鼓震,惊起块坐筋骸衰。

国朝右武重秋狝,列郡敢不张其威。

万家骈首遮道看,我亦役逐人后随。

武夫櫜鞬陈整整,虎豹拿攫旌旗麾。

人言吴儿尽脆弱,身发文断勇未知。

不见拔山昔项羽,何必燕赵士始奇。

军容灿灿生光辉,悲风惨淡杀气怒,对此忽作边头思。

熊罴不哗晓争出,万骑驰突寒打围。

纷纷血毛腥原野,箭竹正堕惊鸿飞。

将军仰笑兵军贺,金帛填委深沟池。

十年文穷坐百拙,感慨一赋从军诗。

形式: 古风

盱眙行

车徐行,马后驰,天寒游子来盱眙。

功名邂逅未可知,生身毕竟要何为。

既不起草黄金闺,又不侍宴白玉墀。

何不夜投将军飞,劝上征伐鞭四夷。

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

安能生死困毛锥,八韵作赋五字诗。

金牌郎君黄头儿,有眼不忍重见之。

志大才疏浩无期,逢人举似人笑嬉。

谓之痴人未必痴,唤作奇士何能奇。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题月山赤水洞天

云北云南山万盘,仙人宫阙俯巑岏。

晴峰落影半天碧,雪瀑飞花六月寒。

白日双鸾翔玉宇,长年一虎卧瑶坛。

桃花莫使春光老,迟我归来转大还。

形式: 七言律诗

雨华台次胡仲芳韵

寒意湿烟草,浮生吹浪花。

绕台皆峻岭,陈迹一飞霞。

子醉辞吐凤,吾狂字落鸦。

儿童应笑客,风飐角巾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