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国破家何惜,堆堆瓦砾新。
生前成废宅,乱后但芳邻。
枯木春犹发,奇书主易人。
万方悲一概,遑惜我微身。
这首清代末期杨圻的诗《乡书告余前岁虞山失陷余园宅已化焦土盖先洗劫财物书籍而后焚我园宅以掩迹所馀者厨下耳(其一)》表达了诗人对家园遭受国破家亡的深深哀痛。首句“国破家何惜,堆堆瓦砾新”,直接揭示了国家动荡、家园被毁的惨状,用“堆堆瓦砾新”形象地描绘出废墟的景象,显示出破坏之严重。
接下来,“生前成废宅,乱后但芳邻”进一步描述了战乱后的凄凉,昔日生机勃勃的居所如今只剩下邻居间的同情与共情。“枯木春犹发,奇书主易人”则寓言般地表达,即使在这样的逆境中,枯木仍能顽强生长,而珍贵的书籍也落入他人之手,暗示了个人命运的无常和无奈。
最后两句“万方悲一概,遑惜我微身”,诗人感慨万千,面对国家和个人的双重悲剧,他感到个体的痛苦显得微不足道,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展现了诗人对家园破碎的深切哀悼和对时局动荡的忧虑。
不详
汗牛下东海,聚散叹无端。
奇字家声久,先芬手泽寒。
传家书剑绝,医俗子孙难。
文物东南尽,千秋诲盗看。
客处荒城岁月增,此身未改旧崚嶒。
不棼始觉多馀暇,深闭犹能远所憎。
砚水已乾仍抱璞,瓶花相对亦传灯。
冥然端坐穷群态,杞柳杯棬各有棱。
此台不言高,归然苍一城。
乱松俯清江,远水有近声。
落日不肯驻,西风待我生。
临去始一登,填胸弥峥嵘。
闽士轻其乡,有山遂无名。
试数江南北,谁为吾眼明。
秋风鬓未丝,言语带霜气。
老人读我诗,谓为俗所忌。
孤生忧患馀,积想辄成累。
惟诗性与近,屈曲可行意。
江湖实寥寥,中亦判泾渭。
向来道恐孤,况夺眼中士。
中原博反掌,送日剩残泪。
奈何廿年短,及此不祥事。
变衰有遣音,发吻动哀吹。
情知穷则然,废去端作祟。